〖人物专访〗赵瑾朝:逐梦科研终不悔
赵瑾朝,2003年毕业于武汉纺织大学染整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湖北省化学研究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11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1年7月到武汉纺织大学化工学院任教。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超声波在线监测还氧基复合材料的固化过程及动力学研究”获批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结缘母校 找准科研方向
“我觉得做科研是一种兴趣,没有这种兴趣就很难一直走下去,我的兴趣就是在纺大培养出来的。”赵瑾朝从小就很爱思考,对从事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充满敬仰。“什么时候我也能发明创造新东西呢?”纯真年代的赵瑾朝已经萌生了科研梦。她刻苦学习,励志进入大学追逐自己的梦想。1999年,怀揣对大学无限憧憬的她第一次跨入纺大校门,进入染整专业学习。经过一番深入了解后,她很快对染整专业产生浓厚兴趣。
在大学里,天生一股钻劲的赵瑾朝对实验室格外感兴趣。染整专业的实验室以化学为基础,许多人“谈化色变”,对实验室躲避不及。而她却对实验室“独有情钟”,一有空就跑到实验室学习观摩,并逐步进入老师的科研团队扮演小角色。四年时间,她过足了研究瘾, 2003年,即将毕业的赵瑾朝抵挡住了企业对染整专业毕业生的火热需求,走上了读研、攻博之路,继续追逐她的科研梦。
2011年,赵瑾朝博士进入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工作,思路开拓、态度踏实的她很快加入朱平教授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她一边努力完成研究任务、积累科研经验,一边思考新的研究方向。凭着专业敏感性,她意识到新材料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找准方向,将所学知识与母校特色相结合,脚踏实地做科研,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在看似枯燥的科研工作中,赵博士心里总是充满乐趣。
执着探索 勇闯科研新路
“做科研最忌讳三心二意,一定要在自己的方向上坚定走下去。”赵博士将自己的研究锁定在高性能复合材料开发应用方面,开始了夜以继日的艰辛探索。近年来,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封装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但EP复合材料配方及成型工艺的多样性使得产品制造成本高、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复杂,制约了EP复合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固定经验规范的工艺过程缺乏对材料内部状态的准确把握,配方和工艺的微小变动就可能导致高废品率。赵博士的目标,就是要开发一种在线监测技术,以保证固化成型工艺的有效性、测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消除时间滞后并避免过程失控所导致的结构缺陷。
开发一种全新的监测技术,涉及到材料、信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需要许多新型实验设备,难以想象的困难一个接一个出现在赵博士面前。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早出晚归、认真思考,克服种种难题,一步一步探索研究思路。不懂电子信息、机械等专业知识,她就找来书籍勤奋自学;没有现成的设备,她就自己设计,动手组装。对于她来说,每天都是工作日,大部分周末、寒暑假她都照常到阳光校区进行研究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她申报的“超声波在线监测还氧基复合材料的固化过程及动力学研究”获批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在基金项目的支持下,赵博士很快取得一批沉甸甸的科研成果,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她以环氧基复合材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超声波在线检测技术在热固性复合材料固化过程中应用的可靠性及有效性。实现环氧基复合材料固化过程整体和连续性测试,优化其固化成型工艺,显著提高环氧基复合材料的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对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功能型纺织材料加工过程的有效监控,努力实现低成本高附加值纺织品的制造与推广。
再接再厉 追逐科研梦想
基金项目对赵博士来说,既是有力的支持,也是莫大的鼓励。在课题研究中,她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新问题都深挖到底。她作风严谨,每一项研究都反复查阅文献,一遍遍实验,一点点记录。毕业仅仅三年,她就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
她不仅在实验室勤奋研究,还非常注重与其他老师交流,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科研思路。她说:“科研路确实很辛苦,但是不断获得的成果让我感到很幸福。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朱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解孝林教授的指导,更是让自己受益匪浅”。
“科研道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赵博士从不满足眼前的成绩,而是把眼光瞄准更远目标,追逐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