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实施建设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实施建设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鄂常办函〔2014〕47号)收悉,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责成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审议意见要求,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全力抓好贯彻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
(一)积极研究相关政策。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精神,研究起草《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拟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我省旅游业改革发展,有效解决包括鄂西圈在内的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综合开发协调机制不强、旅游规划实施不力等问题。
(二)健全资源整合机制。 针对跨区域的大洪山、清江流域旅游资源整合问题,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了大洪山、清江流域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协调随州、荆门等地签订大洪山共同开发框架协议,多次组织召开大洪山资源整合推进工作会议,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大洪山资源整合工作。下一步,将按照鄂西圈“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争取将大洪山、清江打造成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
(三)健全旅游投入机制。 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重点谋划“大清江、大三峡、大隆中、大荆州、大洪山、大洪湖”六大百亿级骨干支撑项目,累计筹措近百亿元资金,投资建成了30多个特色旅游产业项目。省商务厅加大鄂西圈招商引资力度,量身定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招商项目,坚持产业招商,实现特色招商;搭建好中博会、鄂港粤等活动平台,“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按照“小、精、专、实”的要求,定向在重点地区开展专题招商活动,瞄准跨国公司、世界500强开展招商推介活动。
(四)健全整体推介机制。 利用我省高铁网不断完善、与国内一线城市和周边重要客源地市场对接整合的机遇,在新加坡对武当山、长江三峡等重点景区进行现场推介。借助英国伦敦旅游展、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会展平台,推广销售鄂西圈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的作用,不断增强宣传效果。
(五)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针对鄂西圈旅游高端人才匮乏的问题,省人社厅会同省旅游局举办了湖北省旅游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重点培养一批鄂西圈旅游高端人才。同时,各地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培训了一大批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实用人才。
二、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高速公路骨架初步形成,谷城至竹溪、恩施至来凤、恩施至黔江、十堰至房县、麻城至竹溪高速随州西段和襄阳东段、沪蓉高速宜昌至巴东段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圈域内基本形成了“四纵五横”的高速公路网布局。旅游交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建始红景旅游公路示范工程顺利完工,秦巴山库区生态环保路、武陵山绿色旅游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加快实现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与骨架公路的连接线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不断提升圈域重点旅游景区的通达水平。铁路建设扎实推进,武康铁路二线工程建成通车,武汉至十堰城际铁路项目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咨公司已组织评估。从2014年8月起,增开1对恩施至武汉动车,从成都、重庆往武汉、上海、北京方向也增加了若干对动车,进一步解决了鄂西圈优质景点景区进入度差的问题。下一步,将重点推进骨架交通公路、内河航道和港口、交通枢纽建设。
(二)重点景区景点建设进展顺利。 为提升鄂西圈景区景点品质,省委、省政府确定武当山—太极湖旅游区、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旅游区等十大旅游区为鄂西圈建设重点区域。在高水平策划规划的基础上,2014年共安排5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十大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除政府资金支持外,还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市场主体参与鄂西圈建设,十大旅游区的品质进一步提升。2014年,武当山—太极湖旅游区旅游人数570万人次,旅游收入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24%;恩施大峡谷景区旅游人数40.3万人次,旅游收入914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46%。下一步,将在继续推进十大旅游区建设的基础上,紧扣生态游、低碳游、扶贫游等概念,积极开发主题鲜明、个性突出、市场需求旺的旅游产品。
(三)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有力。 以旅游为切入点,以富民为抓手,精心策划项目,在重要景区景点周边打造综合旅游示范镇,恩施女儿寨一期已建成,二期工程进展顺利。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幸福村”,让农民分享旅游带来的收益,广水桃源村国庆黄金周共接待游客1.4万人,农家乐收入喜人。继续支持旅游名镇、名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排旅游名镇创建补助资金550万元,对鄂西圈11个旅游名镇予以支持;争取中央农村环境保护资金2000万元,支持鄂西圈11个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建设。省旅游局、省扶贫办支持恩施州推进旅游开发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区域扶贫攻坚,有力地推动了恩施州经济总量快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农民增收能力持续增强。下一步,将注重发挥旅游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
三、进一步加强生态和文化保护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以生态省份建设为平台,积极推进鄂西圈生态创建工作,宜昌市通过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宜昌市、十堰市入围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制定环评审批项目月报制度、审批管理规定、奖惩制度等系列配套措施,强化对环评审批的制约和监督。截至2014年12月底,各级环保部门共审批鄂西圈建设项目共计4055项,总投资4164.9亿元,环保投资125.9亿元,依法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高、污染严重以及无总量指标的项目14个。2014年,鄂西圈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主要河流总体水质良好,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8个城市空气优良天数百分率为76.9%,神农架林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十堰、恩施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二)严控矿产资源开发。 省国土资源厅在编制全省矿产资源规划时,贯彻落实“从严控制鄂西圈内矿产资源开发”的要求,并在矿业权设置方面严格执行规划。
(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政策研究,组织开展汉江中下游等区域流域的生态补偿研究工作。进一步优化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安排1亿元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奖代补”,其中鄂西圈获奖励8024万元。下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3.86亿元,其中鄂西圈安排19.02亿元。
(四)加强文化旅游融合。 注重加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利用,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鹤峰县五里村、利川市鱼木村、赤壁市羊楼洞村入选2014年重点保护利用项目。共筹措资金2.9亿元,支持鄂西圈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保护。策划实施鄂西圈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产业化工程,延伸旅游产业链,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圈内各市(州、林区)结合实际,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如襄阳市打造文化大戏《草庐诸葛亮》,为景区景点注入了文化内涵,提升了景区景点的品质。
2015年,我们将在抓好鄂西圈“十二五”规划收官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编制鄂西圈“十三五”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和文化的保护利用,促进生态、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持续、深入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实施,为加快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积极贡献!
专此报告,请予审议。
201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