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人才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武汉"双百万"计划
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开拓招商引资工作新路径。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武汉的“双百万”引发代表委员热议,纷纷建言献策。
留住百万大学生 武汉气魄惊人
宜于大学生落户,将会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人才向武汉聚集
全国政协委员、知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武汉拥有80多所高校、12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学之城。这次提出留下百万大学生到武汉就业创业,非常有气魄,可使武汉的城市形象显得更年轻,会形成别具一格的武汉气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说,善用雄厚的科教优势,将推动武汉跻身国际化大都市行列。世界知名国际化大都市的建成大都得益于人才战略的成功实施,武汉谋划“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针对性强,切中城市发展要害。
在印杰看来,武汉对大学生并非没有吸引力,有一定基础,对“一留一回”应充满信心。他认为,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居住城市,首要考虑的是就业机会。武汉在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行业这方面的资源并不弱;其次,武汉有着相比“北上广”更低的生活成本,房价相对合理。随着大力推进留下大学生工作的开展,武汉将更宜于大学生落户,将会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人才向武汉聚集。
“武汉的整个发展都不错,武汉的光谷搞得很好,留住最有活力的大学生,将使武汉的发展越来越好。”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副校长许京军连声为武汉留住百万大学生的气魄点赞。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说,前些年中国的发展靠人口红利,自主知识产权少、真正高科技的东西少。日本几十年前在基础研究领域大量投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年几乎每年都拿诺贝尔奖。没有扎实的基础,创新跟不上。而世界发展的趋势,靠的是人才,未来是知识经济时代,要留住智慧脑袋,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蒋惠园说,活力、创新关键在于年轻人,留住大学生很重要。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留住人才是城市繁荣的根本。武汉有着雄厚的科教优势,大学数量、大学生人数都在全国遥遥领先,将这样的优势转化为城市活力,是充满智慧的举措。
留住青年人才可产生虹吸效应
建议政府与高校紧密联手建设三大人才蓄水池
谈到两个“百万”的目标,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大学副校长郑军认为,如此大规模的人才若扎根武汉,必将让城市鲜活起来,居民素质大幅提高。他建议武汉市的这一提法应该更加开放,显现出城市包容共享的精神。通过生活方式、文化秉性的潜移默化,获得各地各类人才的认同感,吸引更多人才的到来。同时,可多利用校友的同学友谊、母校情结,将老乡模式、校友模式上升到政府工作层面,“校友回来了,他们的老乡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实现武汉市的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昨日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武汉市提出,要努力打造“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这是明智之举,有了好的创业和创新发展环境,你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来创业来发展。环境优化与人才聚集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环境打造好了,就会吸引人才来聚集。反过来,人才的创新创业发展又会不断优化环境,会吸引来更多的人才,还包括全国各地的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形成优势富集甚至是虹吸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提出:武汉政府与高校紧密联手,建设三大人才蓄水池。一是建立研究性人才蓄水池,聚集一大批人才,才会有更多的创新和新技术出现,就会有一些科技成果,从而带动产业发展,推动武汉经济赶超发展。二是建设产学研一体化人才蓄水池。这类蓄水池也需要大量科技人才,甚至可以吸引一些外地高端技术人才在这里研发技术,让技术落地生花。三是建设企业人才蓄水池。政府要出台政策支持,支持企业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扶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鼓励大学生到这些企业的实验室去工作,制订合理研发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使该蓄水池成为高校人才、技术的转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