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学人】周勇及其科研团队:用三十年时光播种希望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使海子声名远扬。生活的美好存在于海子的诗歌里,但是海子并不知道,在远方,有三个倔强的男人正在过着他当初憧憬的生活。
他们分别是周勇、居超明、徐国成,均是我校生科院教师。三个黝黑的汉子组成了以周勇为核心的我校早稻研究团队。他们常年追着太阳跑,在湖北孝感、广西南宁、海南陵水三地进行早稻培育。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他们却是幸福的人。在寂静的村庄里,劈柴、洗衣、做饭,关心着粮食和蔬菜。
如饥似渴学方成 筚路蓝缕才始然
由于经历过建国后最艰苦的三年自然大灾害,周勇在童年便对饥饿有着切身的体会。他记得上世纪50年代那3年的自然灾害饿死了好多好多人。
为了解决农村农业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响应国家的号召,1968年,初中毕业的周勇被推荐到了家乡孝感市孝南区农科所工作。在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间,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农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原种生产、系统选育。
1976年3月,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生科院水稻激光育种课题组负责人许云贵一行去孝感市各个农科所进行科技人才的选拔。幸运的是,由于在农科所成绩突出,周勇被当地农科所推荐到武汉师范学院做兼职教师,一边从事科研育种工作,一边从事工农兵学员的实验教学工作。
由于学历不高,理论知识不扎实,周勇深感带学生太吃力;况且育种科研也必须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文革夺走了他宝贵的10年光阴,他下定决心恶补各种相关知识。从植物栽培学到农作物育种学,从遗传学到植物生理学、植物病虫害防治等不一而足,凡是科研、教学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他都要去好好研究一番。
于是每天晚上,漆黑的深夜里便多了一束渴望上进的灯光。下班吃完饭,他就会准时地趴在书桌上,复习旧的内容,学习新的知识。偶尔用笔在书上圈圈点点,或者把重点认真地誊写在笔记本上。时间长了、累了,伸伸懒腰、捶捶背,然后继续学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他一直奉行的真理。
为了能够了解到最权威最前沿的农业信息,只要有时间,周勇就会跑去华中农业大学蹭课。有时候,迟到了,即使是站着他也要把课认真地听完。课下他总会主动和老师交流,向老师请教课堂上的不解之处。与此同时,他也积极主动地向周围的同学学习,好多小他10岁的学生成了他的挚友。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仅仅初中学历的周勇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了本科学历,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大的飞跃。后来又凭借着团队的不断艰苦攻关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新的成绩,他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科技进步奖2次,培育新品种9个,并在生产推广中得以应用。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周勇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离不开团队合作。周勇年长徐国成10岁,在周勇眼里,他就是自己的弟弟。早在农科所工作时,周勇就听说过徐国成,也知道他是一个极其喜欢农业的人。
1984年,由于成绩优秀,工作突出,周勇被允许可以独立申报课题,但是课题组仅仅他一个人,手下无将,光杆司令一个。这时,他想起了老乡徐国成。
而居超明的到来则是天意,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雪中送炭。1987年,居超明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湖北大学生科院工作。当时周勇领导的课题组也正是缺人之际,居超明自然而然变成了他们的首选。
在徐国成和居超明眼里,周勇就是自己的“老大哥”,跟着他干,心里舒服、踏实。
至此,三个人的黄金搭档铁三角由此形成,他们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在此后的20多年的日子里,他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
夸父追日不决兮 忠孝难全喟叹哉
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合格的专业实验基地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方便灌溉、排涝。其次要方便用工。第三,最好是成规模的稻田种植区,这样不会被麻雀叼食。第四,交通要方便。
居超明说,“其实这样的基地并不好找。而且由于我们经费短缺,往往采用租借的方式。”
他们的基地经常会因为租借原因而频繁迁址,从1984年到现在,他们就更换了武汉市九峰乡等6个实验基地。目前在徐国成的家乡孝感就有一个他们的基地。
在一般人眼里,周勇团队有点奇怪。别人夏天往避暑胜地躲,他们却撵着太阳跑;别人成天钻在实验室里做论文,他们却把大量的时间泡在田里育种。
“水稻喜欢高温湿热,为了争取时间,我们追着太阳跑。夏天在湖北孝感,秋天在广西南宁,冬天在海南陵水,等于是一年过了3个夏天,一年等于别人3年。”
他们有一个时间表:每年3月到4月,在孝感等地播种,7月份左右收割;7月30日左右,就得赶到广西再次播种,11月中旬收割;然后是海南,11月底播种,4月底收割完毕。“一年四季,在家的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周勇自己计算,这么多年来,他已经在海南度过了10多个春节。
广西、海南,在一般人眼里是旅游胜地。但对周勇、居超明、徐国成来说,则是上面日头晒、下面水汽蒸的稻田。
这是一个经费拮据的科研团队,最穷的时候连雇人在试验田里除草、打药的工钱都付不起,常常是他们自己顶着烈日在闷热的水田里劳作。
从实验室出来赶往南方育种田里,从来都是火车、汽车、轮船,舍不得坐飞机;有时候买不到坐票,他们就站着,从武汉到南宁经常一站就是20个小时,他们累了也只好是蜷缩在火车一角,默默忍受着火车里面的喧嚣和躁动。背着大包小袋、浑身汗味遭人白眼更是常有的事。
居超明透露,周勇出门一般都要带两样东西:一是公交卡,即使在广西或者海南,他们出门都自己坐公汽,很少打的士。二是带馒头,为了节省时间和钱,即使在火车上,周勇也随身带着馒头充饥。
至于家庭,那就更顾不上了。“母亲去世我在海南,父亲去世我在广西,岳母去世我在孝感,每次都留下遗憾啊!”周勇内疚地说。
“母亲去世时,家里人是给我发了电报,但是由于电报太慢,我收到电报时,母亲已经去世好几天了,都已经下葬了,母亲走之前念叨我的名字......”。父亲很喜欢他的这个小儿子,知道小儿子忙,生病后便嘱托家里人不要告诉他病情,免得影响工作。唯一让周勇感到安慰的是,父亲去世前他匆忙赶回家,见了父亲最后一面。
2006年,周勇的妻子因动手术而住了院,妻子希望他可以留下来好好照顾自己。一头是相濡以沫的妻子,一头是成片的等待育种的稻田,周勇最终选择了稻田,委托侄女来照顾妻子。
“每当想起这件事情总是感觉对不起妻子,但是稻田那边的时间等不及,田间育种工作时间紧,抽穗扬花就那么几天,如果不去做,就又要等一年啊!唉,没办法,没办法啊!”
当周勇声音哽咽地说着这些时,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他克制着不让眼泪流下来,喃喃道:“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啊!”说完之后,他仰头看了天花板很久,用右手擦拭了一下上仰着的饱经风霜的黝黑脸庞。
虽然亏歉了家人让他感到愧疚,虽然艰苦的科研生活使他品尝辛酸,但是育种的一些成绩总能给他一些安慰。除了田间的管理和育种科研工作之外,很多时候他们得自己砍柴种菜,生火做饭,和一般的农民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有时候也会调侃着自己过着海子诗中描述的“喂马、劈柴”的生活,在海南陵水,更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们品尝快乐,努力去做一个幸福的人。
汗蒸褥暑不松懈 听取蛙声解寂寞
在育种业内有一句话:“一年可以培养出一个生意人,十年难培养一个好的庄稼汉。”为了经营他们的宝贝,他们每年大多数时间都在田里度过。周勇自己编了一个顺口溜:“早上下田露湿衣,晚上回来一身泥。晴天总是汗湿衣,雨天淋成落汤鸡。”在水稻杂交授粉阶段,中午常常2点左右才能吃饭。因为经常勾着头进行杂交选择单株,他的颈椎和腰椎都很酸疼。
6、7月份的孝感是高温闷热的。这也是早稻育种最为忙碌的季节。水稻杂交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抓紧时间,他们秉持着最古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早上天微亮,他们就起床,匆匆吃完早饭就去稻田里进行杂交、测交、配种工作。晚上回到家里时已是满天星斗了。这个季节要做完3000余份水稻成对杂交组合。
由于稻田里多水,加上高温,他们的身体便笼罩在雾气缭绕的湿热环境下,不亚于蒸桑拿。汗珠经常是来不及擦拭,搭在背上的毛巾总是干了湿,湿了又拧干。而满是汗水的衣服则是紧紧贴在身上。
最忙的时候,往往中午回来吃完饭就接着匆匆下地,连冲个凉都来不及,就穿着散发着汗臭、满是汗渍的衣服又下田去。直到晚上回来才有机会好好地洗一次澡。
为了防止得风湿病和被水蛭咬伤,他们经常会穿着长长的靴子在稻田观察。“通常是半晌下来,我们会倒出半靴子的汗水。一天下来,衣服经常会有汗水干了之后留下来的盐粒”,居超明说。
没有固定的育种基地,只好常常寄人篱下,租借的房子也是破破烂烂。最艰苦的时候经常是两个人挤在一个十几平米的狭小空间里面,而房子的旁边则是农民的牛棚。到了夏天,空气里经常充斥着牛粪的臭味,晚上成群的蚊虫更是扰得他们不得安宁。
一次,省里的专家来参观他们的稻田时,看到稻田旁边的破烂的房子,便调侃道:“你们这房子是用来喂猪的还是养羊的啊?”
没有饮用水,就自己打井抽水喝。冰凉甘甜的井水给这个艰苦的团队带来了一丝丝清凉的希望。没有淋浴器,他们便在满天星斗的夜晚,趁着漆黑无人的时候,在空旷的稻田旁,用一个自制的水瓢舀起一瓢瓢冰凉的井水兑着一些热水,从头上顺势而下,一瓢,两瓢,三瓢……洗尽一天的劳累。星光静美,这便是一天之中最为惬意的时刻。
夏天晚上没有空调,他们的床头永远都会开着一个不大的破旧电风扇。每进行一次转动都会发出吱纽吱纽的响声,电扇发出的音响配以晚上三人酣睡之后的呼噜声,此起彼伏宛如一段动听的交响乐。
稻田的交通是极其不便的。从稻田到村里的集贸市场先要走3公里的土路,到达公路,再坐3公里的公汽。每一辆公汽通过,公汽的背后都会扬起一阵阵尘土,让人看不清远处的树。
夜晚的稻田是寂静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再是辛弃疾的专属。雨后呱呱的蛙声总是会给寂静的稻田带来一些生机。晚上闲暇的时候,三个黝黑的汉子经常会并排成弧形坐在院子里,扇着蒲扇,聊着白天稻田里的发现。偶尔也会仰头看着夜空的银河,像孩子一样数着星座,虽然他们并不相信这个。西瓜、苹果对于地处偏僻的他们来说,总是稀缺的,这些夏天本应该有的水果在他们这里很难出现,偶尔的一次“到访”也不过是田里老乡的一次馈赠。
居超明说,“乡下的夜空十分明净,不像城市那样因为光污染,看不到星星。”时间长了,他们竟然也喜欢上了乡下的安静,调侃自己像个隐士。
周勇是典型的工作狂,白天不下田,他就会打瞌睡。但是一工作起来就不要命。每天他都是起得最早的一个,去田间工作也是最早的一个,从田里回来却是最晚的一个。
大学期间由于偶然的原因,居超明喜欢上了静坐。时间长了,他也悟出了一些道理:静坐首先讲究“行”,即静坐姿势要正确,盘腿闭目;第二是“意”,即讲究意念集中不分神;第三是“气”,即讲究呼吸匀称有节奏。晚上,他更多的是选择静坐养神。徐国成则比较随和,经常笑着。晚上,他有时候会聊聊天,喝点小酒。
取长补短黄金组 成果颇丰非日功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们三个在一起取长补短,形成了黄金组合。居超明理论素养较好,他负责带研究生写论文,近年在学报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徐国成吃苦耐劳,承担田间稻种选育工作;周勇是省水稻品种审定专家委员会成员,熟知业内动态,负责把握科研方向。10年前,早在同行们一窝蜂猛攻水稻高产难题时,周勇已预见到今天市场对水稻优质品种的大量需求,着手选育优质稻种,育成了国内唯一的国标一级米优质杂交水稻两优287,填补了国内空白。
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三个从没有因为私事吵过架,红过脸。倒是经常会为了研究而争论不休,但是他们彼此坚持“谁对听谁的”的原则。这一合作便是30年,稻田里是并肩战斗的战友,家里是可以把酒言欢倾诉衷肠的“铁哥们”,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研制成功了,荣誉鲜花接踵而至,尽管周勇是负责人,但是他们一致认为这是团队的功劳,并不属于哪一个人。
实验室中陈列着满满四大冰柜形形色色的稻种,是他们三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晶。这些稻种专业术语叫“材料”,是培育优良品种的基础。周勇说,稻种一共有3800种,是30年积攒下来的家业,每种材料都增加一份出成果的可能性,没有丰富的材料,培育理想的品种就无从谈起。
这些材料来之不易。1998年洪灾,他们的试验稻田成了一片汪洋,周勇和徐国成心疼得要命,一人打手电照明,一人潜入水下摸索着采集材料,两人轮班苦干了一整夜,救出了380份宝贵的稻种,附近的人们都被他们不要命的劲头吓坏了。
周勇凭借着团队项目“国标一级优质超级杂交早稻两优287的选育与应用”在湖北省2008年度科技奖励大会上捧得一等奖,该项目也于2012年荣获“十一五期间湖北省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这粒“种子”是他们花了10多年时间培育出来的。在此以前,我国生产的早稻品种稻米品质90%以上连国标三级米的标准都达不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仅能让人吃饱的米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种出来的米还要漂亮、卫生、安全、口感好。所以选育‘两优287’之前,我们就考虑到再过十年八年这个品种农民愿不愿意种、城乡居民愿不愿意吃的问题。”
摆满稻种的实验室墙上,贴着一张白纸,写的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育种研究要知不足”。当时拿到科技进步奖后,周勇首先想到一位跟随自己工作了25年的农民伙伴,“我想用奖金给他一点儿补助,人家这么多年真不容易。”
“两优287”如一阵春风,吹到了从江西的井冈山麓,湖南的洞庭湖边,广西的漓江两岸,到湖北的江汉平原的大地上。2005-2007连续3年,“两优287”种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种源频频告急,市场需求量超过可供种源的10倍之多。
在江西丰城,一位姓周的种植大户看着田里金灿灿的稻谷,由衷地说:“我种了几十年的地,还是第一次种到这么好的早稻品种。”湖北武穴市大金农技站周站长也笑着说:“每年我这里都有许多示范品种展示,唯独今年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许多种子经销商本来是来看别的品种的,到了田里看到两优287,总要问这是什么品种,是谁的品种,每次我们都要花不少时间来为客人解说。”
“好多人以为我们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其实近几年一直在出成果。”周勇如数家珍:2002年培育成功鄂早13品种,早熟高产,获省科技进步奖,在周边四省推广了350万亩。2003年培育成功鄂早17品种,品质优异,是我省第一个达到农业部一级米标准的品种,已推广300万亩。2005年两优287品种通过农业部稻米品质鉴定,结束了早稻王国没有一级米的历史,业内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一项今后几年无法超越的标志性成果。
“两优287”成为我国第一个稻谷品质达到国标一级的早稻品种,是农业部首批确认的超级稻品种、目前唯一的国标一级超级早稻品种,湖北省第一个超级稻品种。“两优287”2007年被评为湖北省农民满意的优质品种,2008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成果突破了早稻优质、高产与生育期难以协调统一的瓶颈,其应用为改善南方稻区早稻品质,促进我省优质早稻的发展,促进早稻品种种植结构的调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湖北周边省早稻种植区争相引种,连杂交稻的老根据地湖南省都大面积推广。
让周勇经常提起的是他们团队的得意之作——国标一级优质杂交早稻组合,它稻粒修长,晶莹剔透,它们经过了极其严苛的18项指标评审,在全国送审的众多稻种中一举夺冠。此外,2007年还有另外4个新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稻米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
如今周勇刚退休,团队负责人换成了居超明,团队也增加了一些年轻的研究生,但是周勇并没有赋闲在家,仍然在和团队一起研究水稻育种。
现在的周勇经常会驻足在绿油油的稻田里,看着它们,也想起了年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