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助力湖北脱贫攻坚
湖北是国家扶贫工作大省。据2013年的统计,全省共有37个贫困县、4821个贫困村、59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几年来,湖北在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面前,全省上下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取得了扶贫工作的阶段性胜利。为完成精准脱贫总体任务,湖北承诺到2019年,实现全省全部脱贫销号、全部脱贫出列、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享受片区政策的全部脱贫“摘帽”。
湖北连片特困地区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大别山、武陵山、幕阜山,其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当突出。武陵山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的首个试点区,而位于山区腹地的湖北省恩施州更是综合扶贫改革攻坚的“主战场”。据了解,恩施州8个市县都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约144万,占全州人口的36%,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位居下游,近10万户40万人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区,脱贫奔小康的“攻坚拔寨”任务十分艰巨。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脱贫工作,恩施州、市一同谋划,形成合力,把试点作为重中之重,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在项目上强力推进,在体制机制上大力创新,试点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为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该州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光伏扶贫、新型城镇化、园区、景区等建设联系起来,开辟多种搬迁安置脱贫路径,让贫困户既搬出“穷窝窝”,又同步实现“二次创业”。去年以来,完成搬迁2.97万户9.64万人,大幅超过省定目标任务。恩施州今年再次自我加压,明确将再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98万户12.77万人。
近几年来,恩施市按照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的要求,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综合扶贫改革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特色城镇化和特色产业化为“双轮驱动”,大力开展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加快推进恩施市龙凤镇实现扶贫攻坚目标,为连片特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扶贫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秦巴山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之一地区,湖北十堰地处秦巴山区交汇处,十堰五县一市三个区都是集中贫困区域,脱贫任务艰巨。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精准扶贫,产业推进是关键。湖北各地强力推进产业扶贫。为进一步发挥农业扶贫龙头企业在辐射带动农户、推进产业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十堰市扶贫办、农业局按照带动地方产业发展、联结一定数量贫困户、示范带动效果好的原则,确定了“113家首批重点农业扶贫龙头企业”。
湖北武当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近几年来,以科技为先导,打造循环产业经济链,创建产业造血扶贫新模式。扶贫宗旨是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脱贫致富,关键要靠产业带动,产业扶贫的核心是产业链,2005年武当生物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协会+科研”模式打造这一特色产业和新型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据介绍,金银花亩产干花平均60公斤,目前一级价90元,亩收入5400元,亩成本1800元,比粮食亩产1500元—1800元净增收入3600元。该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培养出适合秦巴山区种植的武当一、二、三号金银花,形成全省最大的金银花基地和优良种苗基地,基地辐射带动7个县市区的31个乡镇,72个村,27376户,种植面积达46600亩。
生态产业助推转型发展,湖北武当红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发展绿色产业,造富一方百姓”为己任,大力实施秦巴山片万亩野葡萄核心保护区及万生态酿酒葡萄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工旅融合、农旅融合,延长特色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加速形成特色产业聚集区,带动一方致富。
湖北武当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芳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扶贫必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创新和技能培训要同步,扶贫要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推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从本质上来说有两层涵义:一是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农户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到产业化经营利益。
为深度推进产业扶贫,今年年初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携手 凯迪生态 (9.660,-0.33, -3.30%),在汉成立华融凯迪绿色扶贫产业基金,首期规模50亿—100亿元。这是湖北首只扶贫产业基金。湖北拟通过华凯扶贫基金,在长阳县、竹溪县等全国26个国家级贫困县市区建立生物质电厂,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
据了解,去年凯迪蕲春生物质电厂通过收购农民秸秆、安排就业等,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近300户,户均增收逾5000元。华凯扶贫基金将通过市场化运作成立子基金,吸引政府及社会资本入股,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基金总规模扩大到600亿—800亿元,在全国200个国家级贫困县市区发展生物质能源项目,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
在我国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者占据着一定的比例。精准扶贫不仅关乎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区域协调发展,理应全力推进。
恩施慧益眼科医院是一家民营医院,将企业的社会担当根植于精准扶贫的发展大局之中,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竭尽所能为政府分忧。一年多以来,4支医疗小分队深入全州8县市的村村落落,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基层乡镇,行程达10万多公里,培训乡村医生400多人次,免费义诊近800场,覆盖人口近300万,检查10万余人次, 并已先后免费为5000多名白内障贫困患者成功实施了复明手术,共计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近1000万元,直接报销贫困患者往返交通费16万元,截至目前,手术成功率100%,复明率100%。
恩施慧益眼科医院院长杨方列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时表示:“真扶贫、扶真贫,长远扶、扶长远,慧益眼科医院将在医疗扶贫的征程上一路前行,拟配套资金5000万元实施‘精准扶贫送光明’工程,帮助眼疾贫困患者精准脱贫、竞进小康。”
杨方列还承诺,3年内在全州培植8个乡镇卫生院的眼科基地,原则上每个县市一个基地,每个基地都做到“三配套”,即每个基地免费培训1到2名眼科专科人才、免费赠送一套眼科教材、免费配置一套基础眼科设备。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目前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70%以上选择在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增长将高于20%。乡村旅游将由“辅色”变为“主色”。
近几年来,湖北按照立足农业、依托农村、规划引领、政策支撑、示范带动、融合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省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荆楚风韵的美丽休闲乡村,成为“三农”事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力争到2020年,湖北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占湖北省旅游接待人次的30%,乡村旅游收入实现1800亿元,占旅游综合消费25%以上;4年时间通过旅游扶贫,要带动超过100万贫困人口脱贫,平均每年25万人。
十堰市乡村旅游协会会长徐雁初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由于国家政策逐步向农业产业倾斜,产业扶贫,由‘输血’变‘造血’,通过发展旅游促进贫困地区人民致富,是解决贫困的最好载体,旅游扶贫成为一种绿色环保发展经济的新模式。”
围绕秦巴山区生态有机特色,做大做强中药材、茶叶、核桃、山羊产业,去年,地处秦巴贫困地区的十堰市85个贫困村出列,16万人脱贫。十堰市扶贫办介绍,今年计划完成203个贫困村出列,力争再减少贫困人口16.5万人。
湖北作为扶贫大省,日前亮出过去一年精准扶贫“成绩单”:147万人脱贫、1601个村出列,26.7万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为此湖北宣布:今年将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力争今年128万人脱贫、1520个村出列、9个贫困县摘帽,4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
为防止“被脱贫”“数字脱贫”,全面小康路上决不漏掉一户、决不落下一人,今年年初,湖北省扶贫办、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联合制定了《关于2017年推进湖北“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提质增效的行动计划》,进一步聚焦“准”和“实”,集中力量攻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