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海绵城市 让城市有“面子”更有“里子”
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几年来,作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缓解城市内涝的一项重大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许多城市陆续铺开,城市发展方式迎来了重大转变。“自然、生态、绿色治水”的美好图景正在加速实现,许多城市也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变得“表里如一”。
这几天,四川遂宁五彩缤纷北路上的滨江景观带正在建设中,别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园,但它未来地上地下将会是各种对付雨水的“秘密武器”:地表是透水地砖管渗水,碎石下渗带管净水,雨水花园、蓄水池管存水,这将使得它周边的区域应对内涝的能力大大增强。
作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之一,遂宁往年也是“逢雨必涝”,仅是中心城区就有45个常年固定的内涝点。每年一下大雨,市民们就可以出门“看海”了。
2015年,遂宁将这些内涝点逐一纳入海绵化改造范围,新建排水沟,增大污水管道过水量,道路铺上了透水混凝土。经过一番改造,效果明显。7月6日,遂宁遭遇了今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但以往内涝的场景,并未出现。
而在宁波,今年海绵城市也驶入“快车道”,建设项目多达158个,覆盖试点区面积55%以上。在治理方式上,当地因地制宜,慈城古县城以保护为主,要充分体现古人治水理念,新区方便施工,可以集中成片建设。而在老城区,则是哪里有问题就优先修哪里,住建、水务、市政、城管等多个部门在一张规划蓝图里共同规划、分步实施。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南宁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时就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
按照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将建筑、道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而在需要时则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五年来,城市的改变真真切切发生着,这五年,全国已确定两批30个海绵城市试点,已建设海绵城市606平方公里;这五年,28个省区印发了指导意见,明确了怎么干,13个省在90个城市开展了省级试点;这五年,全国已有370个城市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涉及面积102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