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多举措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工作

20.11.2014  18:18

  五峰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遗产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数量庞大,山歌、撒叶儿嗬、南曲、傩戏、柳子戏、堂戏、满堂音等土家族文化所特有的品种资源丰富。五峰板凳龙、五峰山歌和以刘德培为代表的五峰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珍贵。近年来,五峰自治县民宗局、文体局等部门牵头,多举措开展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㈠成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县委、县政府先后设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靠县文化馆,落实人员编制。

  ㈡制定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规划。200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意见》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制订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长期规划,明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突出充分挖掘五峰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盘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重点保护传承不可多得难以再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品种,登记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工作重点。

  ㈢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2010年,县政府公布设立包括南曲、打溜子、薅草锣鼓、板凳龙、民间故事在内的11个县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获批20个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渔洋关镇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首批1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加强民族文化生态区保护工作,渔洋关镇对蒿坪吹打乐实施重点保护,出台了区域性保护规划,筹集10万元专项保护经费。2014年度,五峰自治县成功申报为湖北省文化艺术之乡(土家歌舞之乡),五峰镇被批准为省级南曲艺术之乡。五峰自治县纳入国家级武陵山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㈣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登记和表彰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五峰先后申报南曲、土家族打溜子、五峰薅草锣鼓和土家族撒叶儿嗬等4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五峰民间吹打乐、星岩坪山歌、土家族告祖礼仪、采花毛尖茶传统制作技艺、土家花鼓子等9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刘德培民间故事等为市级代表性目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详细登记、集中授牌、分批表彰,五峰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国家级1人、省级14人、市级78人,县级300人;2005年以来,县政府先后5批次表彰优秀民间艺人200多人次。

  ㈤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专项基金。五峰每年多渠道筹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经费200多万元,主要是县级财政预算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经费,县政府安排专项民族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费,县民宗局从少数民族专款中安排专项经费,采取一事一议筹集专项工作经费,从柴埠溪景区门票中划拨一定数额经费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民族文化遗产的调查、发掘、整理工作,用于民族文化遗产珍贵资料、实物的征集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传承工作,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单位的资助或者补助,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展演。

  ㈥建立传承基地,定期开展培训。一是县文化馆定期举办全县南曲培训班,培训乡镇文化专干、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部分南曲爱好者,2014年,近百人参加培训,主要进行南曲唱腔教唱、乐器专项训练等培训;二是以乡镇为重点,采取小规模、小班化、小建制模式开展培训。2014年,先后在五峰镇、渔洋关等乡镇启动两轮社区培训传承活动,聘请三弦琴、简板专业教师授课,培训时结合民间艺人的唱腔韵味,先集中培训一周,再转入小沙龙模式定时交流切磋技艺,半年后组织专家组验收考核,对于考核达到自弹自唱水平的学员实施奖励。近年来,五峰镇经考核先后有8人被吸纳为县级南曲代表性传承人。三是依靠骨干艺人传艺授徒,扩展传承人队伍,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签订传承保护协议书,建立起有奖有罚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为筹集经费添置一定数量的三弦琴等乐器。

  ㈦广泛开展民族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一是开展民族文化进农村活动。薅草锣鼓深受五峰土家人的喜爱,保护传承时采用基地+返还民间的传承模式,以采花乡白溢坪和湾潭镇红烈村为薅草锣鼓传承基地,搜集整理薅草锣鼓经典词曲,丰富和完善薅草锣鼓的曲牌,由传承人教唱普及,在乡村文化活动中展演;仁和坪镇成立打溜子表演队,在农村红白喜事中进行打溜子民俗活动,每年在乡镇农民文化艺术节表演;全县广泛开展学唱山歌活动。二是开展民族文化进社区活动。渔洋关镇和五峰镇组织社区民族文化表演队和老年艺术团,开展弹唱南曲、跳摆手舞、广场舞,学唱山歌活动,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以“学习民族历史、学跳民族舞蹈、学唱民族歌曲、学讲民间故事,穿民族服装、讲民族语言”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湾潭民族中小学编写了本土风情浓郁的《检瓦米儿》等乡土民族文化教材,普及竹马、蹴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仁和坪小学、升子坪小学与民间艺人签订校外教师聘用合同,按照课表约定的教学时间到学校组织打溜子少年艺班,开展打溜子进校园的传承活动;长乐坪中学聘请南曲传承人教唱南曲,开展南曲进课堂活动。

  ㈧提供展示平台,营造浓厚氛围。县政府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县民间文艺调演,县民宗局等部门每年联合举办“最炫民族风”、“土家达人秀”等活动,各乡镇每年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其中,仁和坪镇、渔洋关镇每年与湖南省石门县太平镇、子良乡轮流主办湘鄂边农民艺术节,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载体和平台。通过广播电视、文艺调演等形式开展立体式宣传和传承,在全县范围内形成浓厚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氛围。

  九是出版一批书籍,展示一批成果。2014年,反映土家族历史的长篇历史传奇小说《武陵王》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先后在武汉、五峰和鹤峰等地召开作品研讨会暨土家文化名片打造工作座谈会;为庆祝自治县成立30周年,编修《中国民俗志.湖北五峰卷》;《五峰县志》、《长乐县志》、《百年五峰》等民族民俗文化丛书将于今年12月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