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中国民众新期盼

03.11.2015  11:50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赵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而这一目标也成为了中国民众的新期盼。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这一决定承载着全国上下对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切期盼,一经公布立即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在他们的心中也有着对小康社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要老百姓感觉幸福,第二是政治清廉,这两方面做成了,感觉是就能达到这个目标了。”

“我觉得小康社会要相对公平,政治上透明、相对清廉,人民生活相对富足,社会和谐,包容性大一些。”

“小康社会实际上就是让人过得舒心、开心,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我觉得最原本的就应该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要努力建成的小康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专家对此作出了解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目标,也是国家的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它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以及生态环境得到总体改善,制度更加定型完善,这样一个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

全面小康,意味着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发展是前提、基础和关键。未来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稳定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是国内外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经济增长的硬指标,实现这一目标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定的硬性要求,就是人均GDP要翻两番,我们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还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有两个方面比较严峻,第一个是如何进行现有产业的升级换代,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迈进,第二个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怎样在这五年间有更好的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这两个方面非常重要。”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专家表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国家将更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经济同环境、社会的和谐相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