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镜头]大九湖:曾经“变湖为田”的高山湿地
绕过神农架最高点、海拔3106米的神农顶,驱车向西,沿盘山公路行驶约2个小时,便可见到一处神奇的景象:群山环抱,九湖相连,山湖依偎,云蒸雾绕。这里的山、湖或许不是全国最美,但山、林、水、雾完美结合,却也构成了一副和谐曼妙的图画。这片藏匿于山间三万多亩的地方便是神农架核心景区之一——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它是华中地区唯一的高山湿地,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历史上,这一处高山湿地水丰草美。唐中宗李显曾在这里留足,薛刚反唐亦将这里作为屯兵之所,由于这里是连接渝、陕、鄂三省的要道,这片地区还是古代盐商的必经之路和商品集散地。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这里却经历了以前数万年从未有过的动荡和变化。在接近30年的时间里,这里的湖泊和湿地被人们排滞垦荒,变湖为田。十年前,这里还是种满各种蔬菜的田地和旱化的土地。
大九湖湿地国家公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谭开甲告诉记者,由于这里地处湖北西部偏远地区,相对贫穷,自1986年起,当地政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民众增产增收,将这里作为高山牧场大力发展。政府大面积开垦人工草场,兴建梅花鹿场和细毛羊场。但由于大九湖冬季寒冷,越冬牧草储备不足,交通不便又造成运输补给困难,畜牧业并未发展起来。从1995年开始,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进行旅游开发,初步探索以旅游带动发展,同样由于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早期的旅游开发亦惨淡收场。2001年,人们开始探索反季节的蔬菜种植,围湖造田,兴建了万亩高山蔬菜基地,由于填湖造田、开发垦荒,湿地水面消失殆尽,多类型沼泽湿地分布急剧萎缩。”
谭开甲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湖北省政府和神农架林区开始对这里的生态进行恢复。建设生态暗坝和人工湖,恢复湖泊,退耕还林,在已形成的湿地湖泊内培育了适宜的野生动植物,投放用于观赏、科研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的鱼苗,移栽水生植物……经过8年的不断努力,目前这里共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湿地3万余亩,生态终于基本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面对大九湖地区的居民,尤其是在保护区内居民的搬迁和安置工作也是当前生态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谭开甲介绍,现在政府的思路是“生态移民”,也就是湖区内百姓整体移民,搬迁到离此25公里的坪阡地区。在那里,政府建设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避暑疗养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供游客吃、住、行等。这样,不仅可以将游客和居民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小,同时还可以集中力量,打造更具加全面、更具竞争力的旅游度假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作者:中国气象报记者 李一鹏 汪应琼 通讯员 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