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为公 勤廉为民——襄阳传“诸葛遗风”助廉政建设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蜀汉大军第五次北伐,不幸染上重病。弥留之际,他写下《自表后主》,文中还报了家庭财产:“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并劝导幼主“清心寡欲,约己爱民”。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留下遗命,表示“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
7月30日,记者来到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的诸葛亮勤廉文化教育基地,瞻仰“济世为公、勤廉为民”的一代名相,感受勤廉文化在当地的传承。
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树林掩映的教育基地内,芳华满园。展厅正中书桌旁是一尊塑像:两鬓斑白的诸葛亮正强忍病痛,伏案书写着流传千载的《自表后主》。
按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身为国家重臣的诸葛亮,所拥有的“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其实是一个很低的数字。西汉哀帝曾赐给臣子董贤田地两千余顷,东汉济南王刘康也有私田八百顷。
在这份自书中,诸葛亮还写到,“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意为他的家人不是靠裙带关系在朝廷中混饭吃,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从事种植和养蚕等农事活动来维持生计。至于自己,在俸禄之外,不搞经营,没有外财。
文章最后,诸葛亮表示,“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其忠诚清正,令人动容。
如今,1700多年后的襄阳,官员“主动报告个人事项”正在制度化。今年3月,襄阳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肃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纪律的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并将按照10%的比例随机抽查核实。去年1月,樊城区副书记鄢汉生违反规定大操大办父亲的丧事,收受礼金25.6万元,纪委查实后,撤消了其区委副书记职务,将其级别由副处将为正科级。
事必躬亲,勤勉为民
走进勤政展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大字映入眼帘。诸葛亮从政27年,戎马半生,虽位极人臣,却事必躬亲,兢兢业业地操劳国事,直至累死在北伐前线。
为了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奉献了所有的聪明才智。他用《周易》推演兵法并做八阵图,发明了“连弩”,制作出“木牛流马”,他还精通药理,研制出“行军散”等等。
因为连年随军征战,诸葛亮与夫人长期分居,直到入驻成都后,夫妻才得以团圆。他们的儿子诸葛瞻出世时,诸葛亮已47岁了。由于多年无子女,诸葛亮曾以其兄诸葛瑾之次子诸葛乔为嗣子。
秉承先贤风骨,襄阳也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的干部楷模,如襄城区法院原纪检组长王鲁海、枣阳市国税局收入核算科科长彭光敏等,他们勤政廉洁的事迹,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
修身养德,千古垂范
在诸葛亮看来,当政者的官德与社会的安定密不可分。他从不使自己和家人有特殊于同僚和群下的地方,认为“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在北伐过程中,诸官子弟皆随军运粮于深谷高山之中,诸葛亮的嗣子诸葛乔虽然年轻,也一样在大军中督兵、奔忙。亲生儿子诸葛瞻、诸葛怀出生后,诸葛亮也从不娇宠。直到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诸葛亮还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诫子书》,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
诸葛亮的勤政、廉政思想,不仅对蜀国官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将相师表”、“醇臣楷模”、“醇儒望众”。近日,襄阳各县市区正在开展诸葛亮勤廉文化书画展,全市上下创作并展出优秀廉政书画、摄影、剪纸等作品2700余幅,以弘扬其勤廉风骨,引导党员干部勤政为民。(杨康 马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