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扶助革命老区绿色崛起的情感担当
——黄冈市强化水土保持、助力革命老区绿色崛起工作纪实
图1盐店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经济林板栗基地果满枝头
(厅水保处 黄冈市水利局)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200多名开国将帅,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多处偏远、蔽塞交通不发达地区,低山丘陵区人多地少,垦植率高,且耕作粗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老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加强革命老区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永葆革命老区青山绿水、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扶助革命老区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更是践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一份情感担当。
图2白马嘶小流域坡改梯扶助村民增田增产增收脱贫
一是系统谋划,科学编制规划。按照党的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黄冈市积极建设“绿色大别山”,科学编制全市水土保持治理规划。按照水利部、省水利厅的规划成果和要求,细致调研,科学谋划,认真编制黄冈市水土保持十五年、五年规划,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绘制蓝图。二是摸清全市水土流失现状,统筹布局,编制《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为全市水土保持治理提供指导性目标和任务。各县(市、区)在中央、省、市三级规划基础上,明确重点治理区域,细化各项治理任务,具体编制县级水土保持治理规划。
图3黄冈市历来重视水土保持科学规划和工作一盘棋
二是结合实情,创新治理思路。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治理新思路。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国土整治、农业开发、湖泊保护、农村小水电、山区生态修复紧密结合,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综合体系。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六化”标准,即项目建设规范化、道路水系网络化、施工管理程序化、质量要求标准化、治理模式灵活化、种植开发立体化,确保水土保持治理规范实施。结合农村合作社、土地集中流转等惠农政策,积极探索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治理水土流失“大合唱”。
图4小流域治理建设拦沙坝既蓄水灌溉,又保土不流失,还方便村民通行
三是争取投入,造福农民群众。按照“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原则,积极抢抓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良好机遇,争取财政投入,吸收社会资本,大力实施 “长治”、“老区项目”、世行贷款项目、坡耕地治理、崩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治理工程,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十五年前,红安县七里坪镇福德桥村是有名的穷山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群众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粗杂粮。2000年该村被列为“长治”工程重点治理村,通过项目土坎坡改梯、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果林建设,使其走上了以发展种植板栗为主,发展花生生产相结合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之路,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从1560元增长到5300元。如今,福德桥村荒山变绿、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林茂粮丰,水泥道路四通八达,家家庭院整洁,自来水、沼气池、小型家电家家必备,已成为红安县著名的生态观光旅游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图5峰山岗小流域坡改梯治理后让村民增地增产脱贫致富
四是注重科学,夯实技术支撑。按照“因地制宜、科学指导”的思路,深入基层治理一线,艰苦奋斗,针对性开展科学研究课题及技术推广工作。总结大别山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提出了“四防四带”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申请开展“大别山南麓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研究”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探索出了适宜大别山南麓花岗片麻岩区的坡耕地治理模式。建设石桥铺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基地,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高效经果林试种、培育和推广工作,为老区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图6大别山南麓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的科技基地
五是狠抓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按照“抓重点对象、抓重点载体、抓重点活动、抓重点队伍”的思路,深入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教活动,采取制作宣传片、建固定宣传碑牌、印发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等多种形式,以及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增强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治理。
图7红安李西河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回眸“十二五”,在各级的高度重视、财力倾斜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黄冈市累计完成水土保持项目投资25121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8平方公里,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受益人口40万,初步建成了“山清、水秀、景美、民富”的生态黄冈。展望“十三五”,水土保持事业的蓬勃发展,必将为革命老区早日绿色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8新建的水土保持工程即将见证革命老区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