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积极推进农业对口协作工作

12.08.2014  21:23

  一渠相牵,携手发展。今年4月,丹江口市与北京市海淀区正式结为“一对一”协作关系。市委书记孙咏平、市长李翔先后率队入京共商对口协作事宜,全力推进农业经贸、生态环保、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园区、社会事业等农业对口协作工作纵深发展。

   农业经贸合作走向深入。 7月25日,丹江口市8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于与京、津、冀20多家超市进行签订了《农超对接合作协议》,大批农特产品“零费用”进入受水区大型超市。以超市发和华联为代表的连锁超市与我市制定柑橘采购意向,并由超市发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展销提供专项展台,积极推荐我市三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参加“2014年中关村国际美食节”。同时,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海淀区电视台等受水区主流新闻媒体将以专题片、刊登专栏等方式为我市“武当蜜橘”、翘嘴鮊鱼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进行宣传报道,这标志着农业经贸合作已走向深入。

   生态环保合作持续加强。 6月5日,国家农业部、南水北调办联合湖北、河南、陕西三省在丹江口市城区右岸坝头观景台举行水生生物大型增殖放流活动,并建立长效增殖放流机制,拉开了京都水都生态环保长效合作的序幕。随后,十堰市环保局与北京市环保局正式签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丹江口水库良好湖泊生态保护实施方案》通过环保部评审,国家拨付5700万元丹江口水库良好湖泊生态保护资金,海淀区拨付200万元“沧浪洲”生态湿地保护资金并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支持我市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生态环保合作进一步强化。

   农业科技合作日益广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以来,我市与京、津、冀之间农业科技合作日益广泛。在达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南水北调水源区科技服务中心建设、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科技援助和对口协助科技项目后,6月5日,再次与中科院水生所签订了《科技合作意向协议书》,将农业科技合作扩大到名优水产种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当前,我市与受水区科技合作已扩大到生态经济、高新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经贸合作、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

   产业园区合作持续推进。 我市已与海淀区达成意向性投资合作协议,在丹江口市东环路开发建立北京海淀区农产品加工园区,与水都农产品加工园区形成“兄弟园区”。当前,海淀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已完成场平、基础建设等工作。8月6日,海淀区党政代表团赴丹江考察海淀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对口协作事宜,达成资金、项目、政策等多项共识,协力持续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发展。

   农村社会事业合作持续频繁。 教育合作已成常态。3月25日,海淀区教委与我市教育局正式签订对口协作协议,达成长效教育协作机制。目前,我市已选派24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到海淀区跟岗培训,海淀区名师业已与水都名师开展交流互动活动。政协合作持续推进。由市政协提出的丹江口库区增殖放流提案经海淀区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成功,8份民生提案得到海淀区全国政协委员关注。医疗卫生合作业已启动。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已与市妇幼保健院结为友好协作医院,将从医疗设备、医师提能、医疗技术等方面进行友好协作。

  8月9日至11日,第四届中国摩托艇联赛将在沧浪洲生态湿地公园水域展开。我市将借此良机,积极谋划对口合作项目,竭力推进水都与京都合作共赢向全方位、深层次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