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用“旅游+”和“互联网+”激活农村经济
大山深处养鳄鱼、互联网上卖鸡蛋、通过快递销苗木、环库路边开旅馆……这是近年来丹江口市农村发生的新鲜事儿。
在火热的扶贫攻坚工作中,丹江口市围绕“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方略,以“全民创新、万众创业”为抓手,大力培育有文化、会技术、懂市场的经营型农民,引导广大山区农民和库区移民开辟蹊径多元致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用“旅游+”和“互联网+”激活农村经济,催生出一大批经营型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领跑脱贫致富路。
无中生有,追梦“特色+”新法宝
官山铁炉村农民李延虎利用家乡山场养殖黄牛,去年又结合“5541”精准扶贫政策,购进两头母牛。驻村工作队还帮他转借资金建起两层新房,并将破旧土房改造成牛栏,通过繁育现已养牛27头,率先脱贫领跑致富路。
石鼓镇玉皇顶村刘金州原有5亩柑橘,因疏于管理连年欠收,家人生病住院又花去大笔医疗费,让他一家成了贫困户。去年年初,他通过土地治理新增坡林地6亩,后又借助精准扶贫政策,把橘园和坡林地改造成高产橘园,并在橘园散养土鸡200多只,年纯收入逾4万元。
不走寻常路,创新创业多元发展领跑致富路。从贫困户到致富能手,李延虎和刘金州都只用了短短一年多时间,除了他们的勤劳实干,靠的是精准扶贫的好政策。
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市肩负着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双重使命。市扶贫办主任范昌辉说,兴致富产业是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全市逐村逐户制定脱贫规划和方案,帮助贫困农户增强“造血”功能,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以市场主体和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捷径。
靠山绿山,靠水护水,发展“特色+”产业,种下“绿色银行”,打造金山银山,遍布山乡的家庭农场和绿色产业基地成为当地农民追梦“绿富美”、实现“绿色增长”的新法宝。石鼓镇黄川村66岁的刘道德,开挖山洞兴建300个养殖池,利用天然泉水养殖大鲵3000多条,去年收入10余万元,带动合作社郭明成等4家贫困农民户均增收2万元。同村农民刘道龙“几度扩张”野猪养殖基地,产品卖到了北京和香港;吴金洲兴建鳄鱼养殖基地,首批4000条幼鳄正茁壮成长。浪河镇青莫村农民开发6个虾池试水龙虾养殖;均县镇渔民上岸建起精养鱼池发展垂钓和观赏鱼繁育;蒿坪镇余家湾村百余农户养殖700多头郧阳黑猪托起脱贫梦……与此同时,树莓、油牡丹、石榴、胭脂稻、尖椒、核桃、猕猴桃等新兴高效经济作物,也开始在寻常百姓的田间地头扎下致富的根,既绿了家园,又富了农户。
扬长避短,打造“互联网+”新业态
石鼓镇农民李成功种植核桃500亩,果园养鸡2万只,鸡蛋和核桃通过襄阳电商同城配送,产品供不应求,创下每年为合作社贫困农户发放26万元工资的“奇迹”。从最初的几十亩到现在的几百亩基地,李成功通过土地流转和电子商务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农场主的转变。
鼠标一点,山里山外信息尽在眼中,产品买卖、付款交易轻松搞定,利用网络平台赚钱成为农民的一种新时尚。六里坪镇财神庙村移民陈妮妮在全镇开办首家电商门店,带动周边企业和农户开办汽车配件、苗木经销、土特产营销网店网站22家。土关垭镇发展农村电商10余家,木耳、香菇、茶叶等武当山货卖进了淘宝网店;六里坪镇杨家川村苗木专业户王明剑利用网络销售和快递运输,年销售各类苗木8000多万株。
“会种、会养的人多,会卖的人少,这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的短板和软肋”。丹江口市市委农办主任汪光军说,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现代经营型“新型农民”,去年以来,丹江口市用300多场培训,提升农民自主创业水平和市场经营水平,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一大批懂市场、会销售的经济能人和经销大户脱颖而出。
依托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市契机,丹江口市建立全市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引导农民和企业从传统销售模式向网络销售转型,实现了传统产业、特色产品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发展。凉水河镇农民王杰为柑橘采购客商提供包吃、包住、包组织货源、包平安上路的“四包”服务,拥有固定客商100多人,年销售柑橘1000多万公斤。今年他尝试网上营销,通过微信、微博和QQ发送销售信息,开设网店销售柑橘和土特产,出口600吨柑橘到俄罗斯,为合作社农户带来“增收80万元”的福利。
目前,丹江口市中小企业在各类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注册近800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6个、农村电商网点50余个,电商带动就业人数约1.1万人,“互联网+”催生出6000多名像陈妮妮和王杰这样的农村现代经营型人才。
内外兼修,开辟“旅游+”新路径
均县镇移民周善礼搬进新集镇后,在政府扶持下建起家庭旅馆,旺季月收入近2万元。该镇借助南水北调整体迁复建,把扶贫攻坚工作与移民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定位打造现代旅游名镇,发展集生产活动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新模式,实现了困难移民“住新房、发展新产业、开展新生活”的目标。镇上连续两年举办全国生态钓鱼大赛,为全镇百余家庭旅馆和农家乐带来滚滚客源。
依托山水人文资源优势,丹江口市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路径,转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让贫困农户在服务业发展中增收致富。汉十公路、环库公路和江北生态农业走廊沿线乡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全域城镇化和全域景观化建设,配套建设休闲、观光、服务、接待设施,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体验、乡村民宿等农旅一体化生态旅游项目,引导农业向服务业转变。
石鼓镇依托太极峡景区,将大鲵、鳄鱼、野猪养殖基地串联发展特种养殖观光旅游;浪河镇依托武当峡谷漂流和清末庄园景区,扶持和引导贫困农民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和家庭旅馆;习家店镇依托农业产业优势,规划建设农博园和沧浪橘海,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蒿坪润秋公司以村企共建形式打造种养一体现代农民生态家园……“旅游+”带动农村客运、土特产销售等旅游服务需求旺盛,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逐步告别传统农业吃上旅游饭。
“青山绿水是丹江口市的最大发展优势,要化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用‘绿色增长’实现贫困农民和库区移民发家致富的大梦想”。市旅游局局长陈信斌说,通过鼓励引导和政策扶持,丹江口市大力支持乡镇配套建设休闲、观光、服务、接待设施,增加旅游元素,丰富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农民向二三服务产业转移。广大农民也正逐步改变传统的“养家糊口”思想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与火热发展的乡村旅游共舞。(周玉娟 王东 陈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