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程勇 刘猛)入秋以来,丹江口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技术指导、政策引导、工作督导,迅速掀起了秋冬农田水利建设新高潮。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6812万元,占冬建目标任务的32%。
超前科学谋划,明确目标任务。今年入梅以来,丹江口市出现阶段性干旱和持续暴雨洪涝灾害,凸显该市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及防汛抗旱工程设施的短板问题。为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该市突出抓好防汛抗旱薄弱环节,紧盯水利补短板项目,超前规划,精心安排,9月上旬确定了水毁重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配套及小型农田水利、水库除险加固“补短板”、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水电、水土保持等七大重点工程,明确了建设的目标。在工作推进中,做到了“三早”,即思路早调整,规划早编制,计划早制定,不断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也为下年度的水利建设做好了准备。
上下齐心协力,全力防汛救灾。自9月以来,丹江口市遭遇1965年以来最强秋汛,全市连续大范围遭受持续强降雨,导致境内主要河流、水库、堰塘水位不断上涨,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频发,个别地方出现小型泥石流,加上丹江口大坝开闸泄洪,造成全市农业生产和各类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总体可以概括为“三超、四重、五无”(“三超”:降雨超历史,丹江口大坝水位超历史,丹江口大坝连续大流量泄洪天数超历史。“四重”:道路受损严重,地质灾害严重,农业受灾严重,群众住房及市政设施受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4.53亿元。“五无”:无人员伤亡,无信访投诉,无特大险情,无负面网络炒作,无失职失误现象发生)。丹江口市按照十堰市委提出的“四保”要求,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做好抗灾救灾工作,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确保全市大汛大灾之年平安。
强化组织领导,狠抓督办检查。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全年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专项考核结账,严格兑现奖惩。丹江口市委、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在项目实施中坚持实行包项目、包协调,保工期、保质量的“两包两保”责任制,做到任务明确,职责到人,确保了工程建设责任的落实。为确保质量、安全和工程进度,先后制定了《在建项目进度落实责任表》和《拟开工项目倒排工期跟踪表》,对每个项目倒排工期,市委、市政府组建了两个督查工作专班,对重点项目实行一周一督导,一月一通报,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做到任务不完成专班不撤离,对在工程建设中不主动不努力,延误工期的,启动问责程序,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有效提高了项目建设的进度。
深化水利改革,确保落地生根。重点开展了三项改革:一是农业水价改革。为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今年7月启动了全市农业水价改革,印发了《农业水价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及节水奖励办法,确定了乡镇试点,计划用1-3年的时间完成改革任务。目前,习家店镇试点区已铺设输水管道7600米,安装计量设施42块,市物价局批复了水价(0.80元/m3)。通过改革,增强了干部群众的节水意识,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灌溉周期由原来的约20天缩短至15天,亩均年节水100~150方,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促进了试点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生态节水观光农业的转变。二是全面推行河长制。坚持高位推动、快速行动,率先谋划,抢抓开局,在省委、省政府下发河长制实施方案之后一个月内,就出台了全市全面实施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由19名市四大家领导担任市内30条主要河流的河长,完善了市、镇、村三级体系。同时,在创新工作方法、夯实工作措施上下功夫,全面打响推行河长制战役,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愿景正变为现实,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五城联创”,促进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此项工作今年8月得到省水利厅主要领导的赞誉和充分肯定。三是全力推进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利补短板项目涉及该市1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该市加强推进前期工作,工程于9月底完成招投标,10月上旬全部动工建设,目前进展顺利,力争今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多方筹集资金,提供充足保障。抢抓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多方筹集资金。一方面及时争取上级支持,另一方面整合财政、水务、发改、扶贫等部门资金,集中捆绑投入到水利建设之中。目前,市财政已整合到位资金3812万元,正在办理救灾应急贷款1亿元,有效保障了水利建设资金,助推了水利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迅速开展。
强化舆论引导,营造宣传氛围。积极主动在中央、省、十堰市等各级各类媒体宣传农田水利建设与改革工作,采用信息量大幅提升,在全市营造了社会各界关注水利、理解水利、重视水利、支持水利的良好舆论氛围,实现了宣传数量高于往年、社会反响好于往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