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中外合作办学已成高等教育“三驾马车”之一
人民网北京11月20日电(欧兴荣)近期,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教育界热词,先是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出“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重大信号,接着教育部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信息平台上,对停止办学的252个本科以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了公示。而几天前,昆山杜克大学新校区的正式投入使用,再一次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已成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合作办学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如宁波诺丁汉大、上海纽大等,目前已有7所(加上只培养MBA、EMBA的长江商学院是8所);二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截至目前,全国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达2000余个。
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校生规模约为55万人,毕业生超过150万人。
它对推动我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公办、民办高校一起,被业内人士并称为“三驾马车”。
事实上,习近平主席也对中外合作办学寄予了厚望。早在2006年,他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亲自出席了国内第一所中外合办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落成典礼,并致辞表示,其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一种全新的模式。而浙江省的另一所中外合办大学——温州肯恩大学,也是由他在任内签署协议达成的。
学费不菲但物有所值
其中,7所中外合办的大学更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这几年名声鹊起,尽管学费不菲,但每年中外学子们报考或申请的热情都非常高涨。
这些学校基本是仿照西式的小班化教学,采用全英文授课,教授和学生上课是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尤其是那几所与欧美名校合办的高校,办学标准向欧美名校看齐,让国内学子们不出国门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教学,非常有吸引力。
在昆山杜克大学参加“本科第二校园国际化学习项目”的哈萨克族学生哈拿提就感触颇多,他来自北大医学部,尽管只有短短4个月的学习经历,但无论是老师的授课方式还是指导角度,都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惊喜。他可以通畅地进入昆山杜克大学图书馆查阅上百万册的电子图书、期刊,以及在全球上百个研究项目基地的数据库,“连当前的埃博拉疫情也可以掌握,这是许多国内高校所不具备的!”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岑建君认为,这几所大学基本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敢于开拓创新,探索“洋为中用”,对中西外文化和教育的融合,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外合办大学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一直参与筹办和创建温州肯恩大学的副校长钱强坦承,创办一所大学很难,创办一所中外合作大学是难上加难,中外双方协议的签署都比较谨慎,手续很繁琐,尤其在法律层面上的对接,很复杂。“投入很大,包括师资的投入,学校基础建设的投入,目前来说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这和昆山杜克大学刘经南校长的说法不谋而合,他介绍说昆山杜克大学想走美国那种精英型的私立大学办学模式,学生收费远远低于培养成本,光是学生宿舍人均就达52平方米,他们估算了一下,学生自己承担的费用,占成本的1/4到1/3左右。“目前运行经费靠昆山市政府补贴一半,杜克大学补贴一半。”
尽管投入很大,但钱强副校长显然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自豪地说,温州肯恩大学学风非常好,图书馆平时和夜里很晚的时候,都是人满登登的(温州方言,意人多爆棚),“看到学生们在安静地学习,感到非常的欣慰和满足。”
良莠不齐的办学质量须正视
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虽然有7所优质中外合办大学珠玉在前,但在200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则有些良莠不齐。它们中不乏精品和高质量项目,但也有一些院校和培训公司为了逐利,和国外一些三流甚至不正规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严重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声誉,社会舆论诟病颇多。
一个惯常的例子是,正规的国外大学通常都规定,学生修读的90%以上课程为本校教授授课或者相当学分的规定课程必须在本校学习,才能颁发学位证书。而国内许多合作办学项目,用国内的教材国内的老师(有时最多在国内找几个外教凑数),最终也能颁发国外的学位证书!这样的大学颁发这样的证书,有多少含金量大家都心知肚明。
为此,教育部今年一次性就停办了252个本科以下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并对今后新申请的独立法人、独立设置的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立“高标准、严要求”,对申请设立的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大学的外方高校要求必须是“世界名校”。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上,与会专家也大都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良莠不齐表示出担忧,在会上通过的《深圳共识》认为,未来中外合作办学应更注重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质量,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强化依法管理。
http://liuxue.people.com.cn/n/2014/1120/c367001-26062420.html
(稿件来源:人民网 本网编辑:吴江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