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武汉:城水一体,美景映城
编者按
为引导和推动地方加快推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河湖水系连通、水系生态恢复与保护等工作,加快转变用水方式,推动形成“统一规划、全面布局、综合考虑、分工实施”的水生态保护格局,水利部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选择了两批105个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地区,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
前不久,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随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赴武汉、西安等试点城市,进行了一番实地采访。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曲一歌
说起武汉,不难想到“天际流”的长江,以及“接天回”的汉水。武汉水资源丰富,滨江滨湖特色鲜明,素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称誉。
然而,武汉既优于水,也忧于水。伴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水安全等“老问题”仍待解决,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也越发突出。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武汉市水务局了解到,为破解发展与生态的矛盾,武汉市委市政府将水生态保护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基础工作来抓。2014年,武汉跻身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水系连通 引来“奔跑”的商机
来到武汉,要问这里最繁华的地方在哪?当地人多数会回答你——楚河汉街。而近期热播某综艺节目里的“跑男”在此取景后,更是让人看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此带来的“奔跑”商机。
为更好完成水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水网发达、河湖密布、沟塘众多等特点,武汉因地制宜,推进水网连通相关工作。
2009年5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大东湖水网构建工程总体方案》予以批复,近期建设的主要项目“三大工程、一个平台”,分别为污染控制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水网连通工程和监测评估研究平台。
其中,楚河贯穿武汉中央文化区东西,全长2.2公里,连通东湖和沙湖,是武汉“六湖连通水网治理工程”中的首个工程,汉街便临楚河而兴。
站在楚河边畔,武汉水资源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刘刚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这里的水网连通工作,政府投资18亿元,在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万达集团在此投资500多亿元,建设高档小区、步行街、办公楼等。”
此外,优美的水生态环境是引来商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东湖项目在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对武昌的环境面貌带来了很大变化,并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这里原来是城中村,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启动初期,还涉及旧城改造内容。”湖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该工程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连通水网,根据此规划进行的过程中,城市部分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升级。
水系连通,必然会使不同湖泊、不同水质的水相混合。这是否会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一定影响?
“首先要做好污染防控工作。”刘刚表示,上世纪90年代,武汉市实施湖泊截污和污水处理工程,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入湖不断减少。2003年以来,湖泊水质恶化现象基本上得到遏制。通过解决点源污染、城市面源污染以及清除内源污染,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水体相互交换,还有利于恢复生态多样性,水体自净能力也得到提高。”刘刚还表示,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既美化了生态环境,也处理好了与城市内涝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泵站新建、改建和渠道拓宽,增加了设施排涝能力;另一方面,湖泊连通整合了湖泊调蓄能力。”楚河连通后,东湖水位的合理控制更加便利。
刘刚表示,接下来的“六湖连通”,将不断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继续削减入湖污染物。通过有效的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使湖泊水质达到规划管理目标,并最终实现水网连通。湖泊、沟渠连通,将形成大的湖泊湿地群,这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荒滩变身 滨江百里画廊
武汉两江交汇,因此,两江四岸江滩是武汉市独特的滨水资源。江滩建设让武汉饱受多年水患困扰的难点变为城市景点。
据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祝杰介绍,为打造生态江滩,近年来,武汉在江滩建设了太阳能发电站、中水回用站、节水科技馆等“两型”示范工程,并投资十余亿元对两江四岸江滩进行综合整治。
记者来到了长江岸边生态江滩,这里健身、娱乐设施齐全,来此散步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很难想象,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曾经码头密集、垃圾成堆、违章建筑林立。
江滩综合整治工程实施10年来的效益,体现在城市防洪、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因江而兴的武汉,历史上饱受水患。“江滩综合整治完工后,历史险工段得到根治,吹填过程中同时疏浚了河道,防洪功能显著增强,防汛成本明显降低。”汉口江滩管理办公室主任胡志军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如今的江滩,即便在汛期,群众也戏水游玩,生活如常,汉口江滩的25米平台更是成了“天然泳池”。
监测表明,江滩水土流失控制比为93%,拦渣率为97%,植物措施面积约260公顷,植被恢复系统为100%,林草植物覆盖率90%以上,是城市水土保持环境创新的亮点。
然而,绿植浇灌所需要的大量水源从何而来?
“我们采用雨水收集及抽江灌溉,建设中水回用系统。”胡志军表示,雨水收集与抽江灌溉系统,在汛期或雨水不足时,使用风力抽水机抽取江水作为补充,通过净化处理后进行喷微灌(包括滴灌),“项目投入使用后,日节水1800吨。”
在江滩不远处便是黄浦路污水处理厂——江滩以此为基础,建设中水回用系统。“日处理污水300吨,用于江滩场地冲洗、绿化浇灌等,年节约水费约12.5万元。”胡志军表示。
持续探索 涉水体制机制
2012年,武汉在全国率先成立湖泊管理局,对全市湖泊的规划、生态保护和治理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为明确和落实全市湖泊保护管理责任,武汉市为166个湖泊明确‘湖长’。”武汉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黄天荣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如此可逐级分解、落实湖泊管理责任,确保湖泊保护责任真正落地。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工程,资金投入非常关键,因此,成立水生态治理投融资平台很有必要。
黄天荣表示,2009年,武汉成立水生态治理投融资平台——武汉水资源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项目投融资、建设等,并在推进大东湖连通等生态水网构建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此举吸引的社会资金,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刘刚坦言,水生态环境建设中如何解决投入和收益问题,还需继续探索。
“水价回馈是比较成熟的做法。”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项久华表示,国家应在融资上把窗口打开,形成新的有效投资模式。
西安:八水复来,润物有声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曲一歌
陕西地处内陆腹地,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是典型的水资源紧缺省份。与此同时,当地江河防洪体系不健全、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等问题也曾较为突出。
近年来,西安以水生态文明为契机,努力迈向“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前不久,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随水利部有关负责人来到西安市、杨凌示范区等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进行实地采访。
因地制宜,修复生态
4月的古城,细雨纷飞,庄严的古城墙下,护城河水缓缓轻流。在这里,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发现,护城河畔游人不断。看到此景,很难想象之前由于暴雨冲刷,大量垃圾被排入护城河中,进而造成严重污染的景象。
“随着时代发展,护城河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西安市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伟健站在护城河边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2012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对护城河进行改造,水质水位得到改善。目前,护城河已经具备了城市调蓄功能,
“护城河改造坚持古朴、自然、人文等理念。”刘伟健表示,比如,护城河引入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实现了水的流动,也节约了水资源,“目前,护城河里60%以上的水都是再生水。”
陕西的“母亲河”——渭河,孕育了千年华夏文明。李白有诗,“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然而,多年来,渭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游水污染加剧,下游河道淤积等问题日趋突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小水大灾”已成常态,渭河全线整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过去,这里用脏乱差来形容再确切不过了。真没想到能治理成现在这样,水比以前清了,环境也比以前好了。”在渭河边散步的居民王永生对记者表示。
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处副主任侯婧昕介绍,渭河治理后,防洪能力得到提高,现在,渭河城市段的防洪隐患已彻底根除,并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陕西省治渭办主任助理王辉远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通过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绿化治污和开发利用,渭河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随后,记者来到了咸阳市渭河综合整治河段。“十年前,这里有大大小小十几个排污口,市区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质很差。”咸阳市渭河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振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现在,在北岸靠湖的位置建设了污水截流干管,城市生活、工业污水经东郊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入咸阳湖,既补给了湖水,又保护了水质。
“皂河的治理,是通过建污水处理厂、合理引水以及加强河道精细化管理来实现的。”西安市水务局供排水管理处副调研员赵玉民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据陕西省水利厅总规划师黄兴国介绍,西安市大力实施的“八水润西安”,不到两年时间,全市已启动渭河、灞河等10条河流主要河段生态治理工作,完成堤防建设318公里,新增生态水面面积6750亩。
农业节水,资源优化
“建设水生态文明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坚持节水优先,着力强化‘三条红线’管理。”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在重大农业节水工程方面,突出抓好重点灌区节水改造,西北节水增效,着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陕西省为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纳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的杨凌,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杨凌,是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的呢?
“水是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在节水灌溉方面探索出一条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路子很有必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萍表示。
“杨凌的高效节水主要包括4种形式,即暗管输水、滴灌、喷灌和微灌。”杨凌水务局水利水保工作站支部书记周亚娟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6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3万亩,年节约水量426.9万立方米,为杨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杨凌建成了一批节水灌溉农田区、节水校园、节水社区等示范工程,并实施了老城区管网改造,这些都有效降低了管网漏损率。
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目前,日处理4万吨的杨凌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150吨的杨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已建成投运。
创新机制,激发活水
据西安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在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方面多措并举:不断加大市级财政投入;足额安排水利建设基金;用足用好农田水利专项基金;多方申请银行贷款基金;广泛调动社会资本,等等。
“社会资本是加快水务改革发展的新生力量。”赵玉民说,西安通过购买公共服务,采用BOT模式,引进企业投资11.6亿元,建成了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天30万吨。
此外,在中小河流治理中,为破解投资瓶颈,西安市水务局“以开发促治理,以资源换资金”,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
“以西安市启动实施的黑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为例——黑河中小河流治理的3个项目,总投资7650万元,却有效带动了总投资7.58亿元的黑河平原段29公里河道治理工作。”该负责人说。
新闻链接
青年志愿者助推节水护水
中国经济导报讯 记者曲一歌摄影报道 近日,水利部文明办、新闻宣传中心联合团中央志工部、陕西省水利厅、水利部青年联合会、陕西团省委,共同在西安举办“关爱山川河流——中国青年志愿者节水护水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
水利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刘学钊表示,各级水利部门对本项志愿服务行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主动与本地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机构联系,提供了水利专业知识与技术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