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湖北众声齐赞“小农水”

19.06.2014  19:18

 

本报记者 熊渤  胡顺华

吃讲营养,用讲高档,住讲宽敞,穿讲时尚,还有一个爱党爱国的好思想。”英山县雷家店镇黄栗树村当了37年村支书、7届县人大代表的李传书看着村里的巨大变化,站在一库清水边深有感触地说。 

黄栗树是英山县2011年度国家级小农水项目的受益村,位于白莲河水库上游,常年缺水。自小农水项目实施后,他们村在郭小河上新建了1座滚水坝,留住了“救命水”,包括黄栗树在内的6个村受益,沿渠道10多公里,1万3千亩农田从此摆脱了常年缺水的困扰。站在渠道边,可以看到,茶叶、玉米、蔬菜等作物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这只是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引来农村变化的一角。小农水重点县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优化了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了人水和谐共处。特别是在抗御湖北连续多年的干旱灾害时,小农水工程担当起了输水动脉重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田灌溉“救命水”。据湖北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程国银介绍,随着湖北第五批22个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今年6月,全省累计有100个县级完成建设任务。截至2013年,湖北省通过第一至第四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共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近600万亩,新增节水能力5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2万吨。 

郧西县每遇严重干旱,全县有一半以上水田缺水无法插秧,而重点县项目区基本未受影响。该县通过小农水建设,每年每亩农田减少抗旱费用50元,年均减灾效益达56.5万元,受益群众感慨的说“年年堵堰不见堰,如今新堰保抗旱,天天盼水不见水,永远感谢小农水”。 

郧县通过系统规划、规模推进,项目区小农水设施基本整治一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7提高到0.60,年节水能力达172万立方米,恢复和增加灌溉面积1.8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6万亩,在应对去年严重旱情时,小农水工程充分发挥了抗旱主力军作用,10个行政村2.5万亩农田没有一处缺水现象,各项目区灌溉节水效率和输水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随着灌溉用水减少和输水能力提高,项目区群众不仅减少了水费支出,还节省了劳动工日。崇阳县荻洲村农民算了一笔账:“往年干旱时候,赶水放水要守候20多个日夜,一亩田浇水耕作要花17个工,现在渠道修好了,至少省下了10个工,就是700元钱。”英山县草盘地镇水利站长黄开炯说,自从有了水源,再也没人找他扯皮了,他们与村里的农民关系也和谐多了。 

小农水项目实施大幅改善了农田灌排条件,促进了项目区土地流转和种植结构调整。宜都市、夷陵区、红安县、恩施市、竹山县、竹溪县、五峰县等高效节水重点县,围绕茶叶、柑橘、黄桃、油茶等经济作物主产区开展规划,为全县农业产业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水利保障。蔡甸区重点县项目实施后,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及花卉苗木基地3800亩,为受益村集体年均增加经济收入近8万元。同时,该项目因地制宜打造兼顾蓄积雨水、生态用水、景观蓄水的带状梯级水源工程,集流转耕地用水、农田自流灌溉用水、休闲农庄娱乐亲水于一体,水源保证率达到95%。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