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保康县的生态发展经

04.08.2015  16:42

 

保康县的生态发展经

□本报记者 胡顺华

通讯员 廖德真 付正国

保康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县域内山峦重叠,群峰林立,沟壑纵横,仅在河谷分布有少量台地和山间冲积小盆地,是全国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

保康县地理环境特殊,自然灾害多发,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据1996年卫星遥感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727.28平方公里,占该县总面积的53.57%。水土流失历时长、危害大,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保康县马桥镇堰垭村村民王希秀说:“以前我们这里最怕下雨,只要一下雨,山上的砂石就往下滑,十分吓人,不仅毁坏农田、淹没庄稼,而且冲毁道路、掩埋房屋。

过去的凤凰山村,‘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栽种一面坡,收回一簸箩’,水土大面积流失,地越种越薄,很难填饱肚子。”保康县城关镇凤凰山村村民许明星介绍。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保康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水保开路 打响攻坚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解决“温饱”问题,保康县一度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无序开发、生态恶化导致山洪灾害频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不断。为走出生态恶化、生活贫困这一恶性循环,保康县强力出台一系列举措,打响了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400多人的县纤维板厂,一年税收100多万元,效益不错,但每年要消耗木材1.5万立方米,而且产生的污水直接排进了清溪河。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关闭!

县城禁柴禁炭;对珍稀植物蜡梅等划定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资源,一律先规划,后开发,没有详规,哪怕是一锹土、一株草,也不能动;大力推广沼气、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实现以气代柴、以电代柴。

同时,保康县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茶、还果、还药;开展植树造林,出台激励机制,发展以林果为主的多种经营,并对坡改梯和大坡改小坡进行补助。

在保康县,探索水土保持的路子越来越清晰:水土流失治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治理工程不断增加,一些对生态影响较大的企业和项目被关停,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深入推进,以煤代柴、以电代柴、以气代柴和沼气建设逐步推广,坡改梯项目稳步推进,矿山修复治理拉开帷幕,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逐渐缩小。

踏实起步 创建生态示范点

在马桥镇尧治河村龙口区一处地质公园,一队游客正在导游的讲解下边游玩边拍照留影,悠然自得。公园周边建了一排漂亮的居民房。旁边树立的一块宣传牌上写着:“村在园中,水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

你们站的这块地下面原来全是废矿渣。居民全是从山上搬下来的。”该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占杰的一句话让笔者惊呆了。公园建在废矿渣上!昔日的满目疮夷竟变成现在亮丽的风景!尧治河村成为保康县内的“桃花源”、富裕村。经过多年的整治,尧治河村获得“国家绿色矿山”、国家4A级景区、中国十大幸福村庄等称号,是襄阳市长寿科研基地,也是全国文明村。

原来,保康县从2005年开始,对境内开采磷矿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每吨分别征收5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6元水土流失防治费,对矿山水土流失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治理,并以此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水保。尧治河、堰垭、黄龙观等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把矿山当作景点建,集中开展矿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近年来,保康县提出了“打造都市襄阳后花园、建设绿色襄阳示范区”的战略思路,2013年又提出建设保康生态旅游试验区的发展战略。生态保护建设被放在全县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县成为实现生态旅游跨越发展的最佳载体和平台,全县上下形成了“围绕生态建设一盘棋,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新格局。

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水土保持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水务、发改、环保、国资、林业等部门联合把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和设施验收关,建立部门联动、联合执法的水土保持执法检查机制,对矿山开采企业严格实行锁定开采面积、锁定弃渣堆放场的“两个锁定”制度。通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措施和手段,规范了生产建设活动,切实从源头抓好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该县通过整合发改、农业、环保、扶贫、国土等专项资金,集中进行村庄环境整治、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先后开展了枣树沟、云溪沟、黄土岭沟等26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建成了一大批沿河、沿路新型农村示范点,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奋力起航 助力产业升级

保康县水务局局长陈文学介绍,随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快速推进,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迄今,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1.9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36.06平方公里;东沟、黄氏女沟、云溪沟等18条小流域被认定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均达80%以上;全面禁止陡坡开荒,县域内禁垦坡度以上陡坡耕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率达95%,治理度达98%。

保住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在“增与降”“加与减”中,保康人民领悟到了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如今,在保康,生态环境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优势。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项目被拒之门外,为新兴产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光电、通信、生物医药、环保设备等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形成。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