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科普园地植入“城市细胞”

11.12.2014  13:41

      近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大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新增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座崭新的自动气象站,矗立在宿舍与食堂间人来人往的小山坡上。这是湖北省气象局和武汉市气象局会同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建设的武汉市第三座社区气象站。
      “建设社区自动气象站是气象科普社会化、常态化的有效尝试。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大力发展气象科普的多重需求和社会背景下,这种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普形式值得借鉴和推广。”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徐菊明表示。
             
      品质社区打气象“牌”
      湖北省武汉市有两个享誉全国的城市社区,一个是拥有“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10余项全国荣誉的武昌区南湖花园社区,另一个是拥有“全国科普示范社区”等多个全国奖项的江岸区百步亭社区,自动气象站是这两个社区的相同风景。2013年6月,前来武汉参加全国科普进社区工作会议的中国科协领导和全国各地100余位代表考察这两个社区时,都被自动气象站所吸引,许多代表仔细查看和询问了社区自动气象站建设有关情况。
      “这正是我们推荐参观这两个社区的用意所在。”徐菊明说,“以自动气象站为特色的社区科普,具有近距离服务社区居民和支撑以气象科普为重要内容的社区科普工作的功能,是社区文化和高品质社区的体现。”
      记者考察后发现,在南湖花园和百步亭社区的自动气象站周边,均为以气象科普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园地。南湖花园气象站对面是一条曲折的科普长廊,旁边配有气象知识翻板等;百步亭社区建有气象科普互动平台,可人工观测和记录本地区的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量等。社区居民走过、路过或闲暇散步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里驻足,看看电子显示屏,浏览身边的科普知识。
      据南湖花园社区主任张淑静介绍,南湖花园社区自动气象站落成之后,又相继建设了社区广播站、社区气象科普馆,“二站一馆”成为气象科普进社区的优势和支撑。
      百步亭社区党委副书记韩洪运说,社区气象站使社区科普和社区文化都上了一个台阶,它既是社区气象科普阵地的标志,也是社区科普和社区文化的标志。
             
      借势借力亮气象“剑”
      近年来,湖北省气象局和武汉市气象局、湖北省科协达成共识,将气象科普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共同推进社区,选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南湖花园和百步亭社区作为示范点,建设以自动气象站为标志的科普园地,打造具有气象特色的社区科普宣传阵地。
      湖北省科协科普部部长余永东说,气象科普是社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大众科普,是群众接受科普的最好载体。它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气象信息,也培养社区居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成为气象科普的中坚力量。
      记者了解到,自从有了气象站,南湖花园和百步亭社区将气象科普列入社区工作计划,建设社区科普学校、电教室、阅览室、活动室等,为气象科普传播提供各种阵地和载体,社会化气象科普宣传渠道大大拓宽。社区居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潜移默化地将所学到的气象科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社区气象科普主题活动各展风采。南湖花园社区每月举办一次气象科普大讲堂,还将社区气象科普资源输出给辖区内的学校,联合开展“少年科学气象站”系列气象科普活动。该社区成立了气象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旗下有300余名气象志愿者,遍布社区每栋楼的各个单元。百步亭社区坚持组织开展气象观测活动,让居民加深了对气象工作的了解。
             
      扩大传播聚各方“力”
      如果把气象科普和气象防灾减灾比作一把伞,社区气象站就如同伞柄,支撑社区科普的各个平台、阵地和抓手。湖北省气象学会秘书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以社区气象站为代表的各个科普阵地和各种设施、设备,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市气象局、湖北省科协与社区共同签订合作协议,支持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教育活动,如气象专家与社区居民面对面、气象志愿者专业知识培训、科普宣传业务辅导以及组织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活动和气象科普宣讲、气象知识竞赛、气象防灾减灾演习等。
      武汉市气象学会秘书处负责人对记者说,社区气象站有力推进了气象科普进社区,社区气象科普推动了绿色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社区居民气象防灾减灾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气象部门力量是有限的,社区气象站建设还需聚集各方力量。
      湖北省气象局局长、省气象学会理事长崔讲学表示,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聚集广大居民群众的基层单位,社区气象科普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推进气象科普进社区,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提升公众科学防灾避灾能力,是各级政府、科协和气象部门的共同责任。
      社区气象站为气象科普社会化开辟了新的路径,拓展了传播的空间和平台,积累和丰富了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军营的经验。未来可进一步借助社会力量,如政府资助、企业赞助等,以建设自动气象站促进气象科普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单位,使气象科普与气象服务相融合、社会需求与部门要求相统一、对外传播与内外互动相结合。(来源:《中国气象报》2014年11月3日三版 作者:陆铭 责任编辑:孙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