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大山深处的守望者

12.12.2014  13:22

大山深处的守望者——走进神农架林区气象局

      很多年来,在记者的脑海中,位于湖北境内的神农架不像黄山、九寨沟那样清晰,它似乎更像一个传说,这也许与远古的神农故事和密林中的“野人”之谜不无关系。今年秋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进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更有幸与在这里观云测天的气象工作者熟知,感受他们在这深山密林中的坚守与奉献。
  从湖北省十堰市进入神农架,大巴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沿途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大概5个小时后到达神农架林区气象局。林区生态环境好,但高险幽远、交通不便。虽然早已不是神农氏“架木为梯助攀援,架木为屋避风雨”的年代,但在这峰峦叠嶂的山区长期坚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神农架林区气象局观测场 杨笑雯/摄影

  林区气象台台长杜蓉回忆说,刚参加工作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办公用房、交通、通信等条件的确艰苦。那时候山区基本没有通信网络,气象信息的传输主要靠打电话,而且要到林区邮局打电话。“交通就更不用说了,通往外界的大巴车每天只有一两趟,而且都是早上五六点发车,要经过八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宜昌,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到达武汉。加之当时的路况、车况都很差,乘一天车下来,人都要散架了。”不便利的交通也让这里的生活成本变得很高。不过现在,进神农架林区的路修得很不错,加上高速公路、宜昌到武汉高铁的开通,以及今年刚通航的武汉至神农架红坪机场的航线等都给进出神农架带来很大便利。
  除了不便的生活条件,还有建设与维护山区气象站的艰苦。神农架林区面积为3253平方公里,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6.2米,它与海拔3000米以上的六座高峰共同构成了“华中屋脊”。林区气象工作者在这样的生态要塞上建设了39个自动气象站,站点从海拔260米、935米、1800米、2500米到2900多米,遍及神农架8个乡镇、各大景区以及一些重要区域,形成立体观测网。
  最高的神农顶高山气象站海拔2900米,距离林区气象局一百多公里;最远的两个气象站位于下谷乡的石柱河等地,维护一次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上午,记者来到神农顶高山气象站。在风大雨疾的山顶,根本看不清周围的情况。杜蓉介绍说:“高山之巅气候恶劣,神农顶绝壁千丈,一年中多数日子浓雾漫卷。有时3月了,气象站周边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大风、高湿等极端天气还会影响自动站数据的传输和观测敏感度,造成数据传输贻误或观测不准。”
  为进一步做好林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工作,2012年神农架新一代天气雷达建成。为雷达站的早日建成使用,林区气象工作者自备干粮,在缺少基本生活用品、海拔2600多米的高山上坚守了一年。近年来,林区气象部门还相继在山洪易发区建设了包括自动气象站、交通气象监测站、负氧离子监测站、闪电定位仪等一大批气象监测设备,监测范围覆盖各乡镇、生态保护和防灾关键区域,布设了灾害预警广播和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发布终端延伸到林区的各个社区、村组和田间地头。
  神农架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科研价值更是受到国际国内科学家的高度关注。林区气象局局长张书强说:“神农架发展变化很快,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森林防火以及农林等特色产业都对气象工作提出很多需求,不仅要求我们在预报水平、服务方式等方面不断精细化,提高针对性等,更需要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张书强介绍说,目前,林区气象局在职职工18人,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林区气象局的干部职工队伍的确年轻有为,在交流中,他们大都不善言谈,说话温和,但视野开阔、思想敏锐,谈起神农架的气象工作与生态保护如数家珍。他们的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与深化改革工作做得很有成效,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已经连续12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是中国气象局表彰的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
  秋日的神农架色彩斑斓,真的是“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艰苦的山区环境,更显气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18人的团队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挑战,这座大自然神奇的宝库不仅在他们的眼中,也在他们手中发生着日日向好的变化。(来源:《中国气象报》2014年12月10日二版 作者:中国气象报记者 苏玉君 吴越 李一鹏 责任编辑:孙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