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只有接地气才能聚人气
图为:《丑小鸭前传》演出结束后,观众到台上献花并和演员合影。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上世纪80年代,歌曲《小草》风靡大江南北,鼓舞了无数年轻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歌剧《芳草心》的主题曲。前日,在中国歌剧艺术发展座谈会上,该剧创作者之一,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著名作曲家王祖皆告诉记者,《小草》的成功在于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芳草心》以前的剧名是《真情假意》,当时,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先是取‘十步之泽,必有芳草’的寓意把剧名改了,进而才提炼出主题歌《小草》。”王祖皆认为,现今对歌剧人才的培养做得还远远不够,歌剧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需要从根本上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歌剧在我国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创造了一大批优秀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影响遍及全国,唱段家喻户晓,但不论哪部作品的创作,都是建立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基础上。
第二届歌剧节开幕剧《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音乐来源于大别山区民歌、民调和当地戏曲“东路子花鼓”戏,该剧作曲者之一,省歌剧舞剧院作曲家罗怡林指出,中国歌剧的创作必须坚守民族歌剧的道路不能动摇,罗怡林认为,歌剧《洪湖赤卫队》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音乐是来自于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又高于原有的音乐元素。“没有眼泪, 没有悲伤”和“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两段咏叹调一经诞生,它就按捺不住地体现出国际化的特质!因为它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罗怡林告诉记者,在下一步的创作中,音乐仍然会来自当地的音乐或曲调,歌剧虽然是从国外传过来的,但当我们大胆借鉴外来体裁的同时,我们要在民族性、本土化、大量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基础上,作出让广大观众都易于接受、能够接受的中国的民族歌剧来。
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在上世纪90年代用了近4年的时间拍摄《中国歌剧欣赏》电视系列片,在制作过程中,她与众多老一辈的歌剧艺术家接触、交流,这一电视系列片已成为中国戏剧史研究的宝贵资料。李元华认为,中国歌剧自产生以来取得丰硕成果,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根基影响。中国大写意的美学精神是中国文化特质,中国几百年积累的戏曲民间艺术依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