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媒体在非洲站稳脚跟 不回避敏感话题
中国媒体正在非洲站稳脚跟,图为每周一期的《中国日报》非洲版。(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参考消息网5月11日报道 英媒称,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到琳琅满目的廉价商品,今天的中国在整个非洲存在的迹象遍地可见。然而在过去几年间,有一个领域伴随着中国在非洲逐渐加深的脚印尤为凸显出来——当你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或者来到报摊前,你就会发现,中国媒体在非洲的扩张已非常明显。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5月3日报道,在一些西方媒体不得不裁减其海外报道经费的同时,中国政府却帮助其国有媒体在全世界进行扩张。中国政府进行媒体扩张的成果是显著的,特别是在非洲。
在电视领域,中国中央电视台非洲分台提供了涉及多个领域的实时新闻更新;在纸媒领域,来自新华社的新闻特写频繁地出现在非洲国家报纸的版面中,《中国日报》非洲版每周出版更新一次;在广播领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在非洲电台中占到了一席之地。
不回避敏感话题
在这些媒体扩张的苗头刚刚开始展现时,许多居住在非洲大陆及以外的人们担心,中国正在对非洲进行政治宣传。有些人担心,中国媒体只会炮制出大量对中国和非洲不作任何批评的新闻;更有人担忧,中国的记者会被禁止报道有争议的事件。
现在,这些来自中国的媒体已在非洲大陆站稳脚跟。大多数在过去几年间为这些中国媒体工作的非洲记者们,否定了非洲人最开始的担心。
“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们有100%的新闻自主权,”《谈话非洲》的主持人比阿特丽斯·马歇尔说,“有什么被禁止报道的?到目前为止,完全没有。”《谈话非洲》是中央电视台非洲分台的一档旗舰时事分析类节目。
同样,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媒体新闻内容的专家也注意到,中国媒体已多次报道发生在非洲大陆的争议敏感事件,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一些批判的观点。
“如果你追溯到90年代早期,中国媒体是不允许对某些非洲领导人作出任何批评的,”专门从事中国媒体研究的南非金山大学的学者鲍勃·韦凯萨说,“然而今天,虽然不会进行彻底剖析,但中国媒体已不再去躲避这些敏感话题了。”
例如,韦凯萨的研究发现,《谈话非洲》节目报道了诸如发生在南非的矿工罢工事件、埃及的政治动乱以及南苏丹的冲突等争议敏感事件。
注重“建设性”报道
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媒体的既定目标,即提升中国与非洲大陆间的相互认识。而这个目标或许是由那些即使不直接受北京政府审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审查的非洲记者来促进达成的。然而一些理论学者也指出,这个解读未免将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并且,以往对于中国媒体进行政治宣传的批评或许忽略了重要的一点:中国媒体也许从起始阶段就有着和西方媒体不同的哲学体系,而不只是简单地被限制而已。
“西方对于中国媒体的许多认知都只停留在表面,同理,中国对于西方媒体的评价也较为肤浅。真实的情况其实要复杂得多,”中国传媒大学非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张艳秋说。根据她的理论,西方媒体普遍扮演了一种“监察者”的身份,而中国媒体则在做着“有建设性意义的新闻”。
张艳秋解释说:“‘有建设性意义的新闻’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但它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个政策是以为非洲大陆带来一种新的平衡和希望为主旨。在这个主旨引导下的中国媒体还向读者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去帮助他们?’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媒体在报道事实,但如果仅仅对事实进行报道却眼看着它越来越恶化,人们不敢再去非洲旅游,这又对谁有好处呢?”
因此,有建设性意义的新闻是以产生解决方案为标准和基础的。这也是《谈话非洲》节目主持人马歇尔所认为的中央电视台非洲分台的核心价值观。
“在大多数时间里,西方媒体的策略就是想方设法地引起人们对于某一事件的关注,”马歇尔说,“然而我们在做的事情却是告诉观众,事实和挑战就摆在那里,而这是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
马歇尔说,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中央电视台非洲分台关注了众多有关非洲发展的事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该台在进行2015年尼日利亚大选的前期报道时,选择了从尼政府为帮助选民投票而采取安全措施这一角度进行报道,而没有选择可能阻止选民进行投票的安全威胁这一角度。她说:“这可能是同一则故事,但由于报道角度不同,它的意义也会不同。”
助非洲媒体发展
中国媒体的这种扩张策略在获取关注的程度上因不同的非洲国家而有所不同。然而研究人员不出所料地发现,大多数非洲观众对中国国有媒体还是保持着怀疑态度。此外,在对中国媒体的扩张策略表达同情的同时,韦凯萨也表示:“那些对中国媒体的积极策略和提供‘建设性意义’的主旨表达赞许和感激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那些与中国在商业上有着紧密合作的公司上层和精英。”
然而,虽然中国媒体还在为提高自身的可信度而努力,但它们或许已间接地帮助非洲媒体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了。“西方和中国媒体由于不同的原因而面临着困难,但它们可以从对方身上借鉴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它们也正在这样去做,”韦凯萨说,“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对抗性更强的西方媒体和建设性更强的中国媒体同时存在于非洲大陆。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西方和中国媒体正在相互产生影响。最终,这将只会对非洲及非洲媒体产生好的效应。”
【延伸阅读】美报:中国电视媒体进军非洲 成了解中国社会窗口
参考消息网1月8日报道 美报称,虽然中国对国内的外国制作的娱乐严加控制,但却渴望看到本国的文化产品被国外接受。在非洲,中国的电视节目已非常受欢迎——至少据中国国家新闻媒体的报道。
据美国《纽约时报》1月8日报道,本周,共产党的主要报纸《人民日报》报道称,中国电视节目在非洲受追捧。报道中有一名乌干达出租车司机,记者刚上了他的车,他就自报喜欢中国的浪漫喜剧片《咱们结婚吧》。报道还援引一位坦桑尼亚教授的话说,他的国人在中国新节目播出前,早早地就等候在他们的电视机前了。
报道说,“越来越多非洲人通过观看当代中国电视剧了解中国社会,对中国产生兴趣。”
关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的热情文章是国有新闻媒体的共同特色。但是,国有新闻媒体对中国文化产品在非洲受欢迎的报道凸显了中国领导人放在在海外获得文化影响力上的重要性。
2011年,只有两家中国公司参加了非洲电视节,这是非洲电视行业制作商以及节目的买家和卖家的一个重要的年度贸易展。但据《综艺》杂志报道,到2012年,参加非洲电视节的中国公司已达到了10家。也在同一年,中国新闻媒体开始大范围地扩大其在非洲的业务,国有广播机构中央电视台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设了央视非洲制作中心。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与当地新闻媒体签署了合作伙伴关系协议,肯尼亚一家报纸的编辑把这些协议描述为中国新闻媒体“全面魅力攻势”的一部分。
据非洲电视节估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有42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这相对于该地区8.4亿的人口来说,是一个很低的数字。然而,这个市场正在增长。
中国的四达时代传媒有限公司正乘着这个趋势的潮流,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用来自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资金,在非洲推销其数字电视业务。该公司正在内罗毕投资8000万美元修建非洲总部,其配音中心将把中文节目翻译成各种当地语言,包括斯瓦希里语。公司称其在非洲已有400多万用户。
中国驻坦桑尼亚达首都累斯萨拉姆的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刘东对《人民日报》说,由大使馆和中国广电当局挑选的五部中国电视系列片、包括面向家庭的肥皂剧,在坦桑尼亚播出后“非常受欢迎”。
中国领导人已明确表示,他们希望央视等媒体加强中国在非洲的形象。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光源2012年在内罗毕的央视非洲中心开播仪式上,对包括肯尼亚副总统在内的嘉宾说,他希望该电视网能讲述“中非交流与合作的真实故事”。
他说,“在目前不公正的国际媒体秩序下,来自少数国家的一些人总是在歪曲中国与非洲友好关系的事实,”他没有指明是哪些国家。
尽管如此,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新闻和娱乐产品在非洲仍面临重大挑战。
“总地来看,我必须说,到目前为止,我对中国媒体在非洲受欢迎的程度持相当怀疑的态度,”霍华德·W·弗伦奇说,他是《中国的第二块大陆:百万民工如何在非洲修建一个新帝国》一书的作者,也曾是《纽约时报》驻非洲和中国的记者。
弗伦奇说,“我夏天的大部分时间在东非,在几个国家里,和我聊过的人都说,不仅他们不看中国的电视,而且他们认识的其他人中一般也没有人看。”
他说,对新闻节目肯定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新闻媒体受到严格控制,主持人用“枯燥无味、不直接的语言”宣读新闻。
虽然央视的非洲节目由当地记者主播,但其内容看似与北京的促进中国积极形象的目地十分一致。
在中国传媒大学读博士学位的鲍勃·维科萨对央视的时事讨论节目《非洲论坛》做了研究,结果发现,“所有涉及中国的节目,除一个外,都对中国的形象表示赞赏”,而且中国也是讨论最多的一个国家。维科萨发现,美国在这些节目中的表现不佳。
维科萨在其论文中写道,“大概只在两个节目中,受访者没在抨击美国,一个是采访一位慈善家的,另一个是关于奥巴马总统连任的。”
弗伦奇说,该频道回避其认为微妙话题的倾向不太可能令其得到当地观众的喜爱。
他说,“这样做的问题是,许多非洲国家的媒体场面相当多元化,非洲人对直接讨论问题、包括‘敏感’问题已习以为常,不同观点争鸣的空间很大。”
“除此之外,外国新闻报道在大多数非洲国家的渗透度很高,无论是BBC、法国电台、半岛电视台,还是其他什么台。央视的产品相比之下颇为逊色。”
(2015-01-08 07:22:00)
【延伸阅读】境外媒体:中国以多种方式培养与非洲长远关系
参考消息网5月13日报道 港媒称,在为期一周的非洲之行中,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了多项经济和贸易协议,同时他试图说服接待他的非洲国家,中国已经吸取了教训,知道应该如何与非洲大陆接触。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5月12日引述华盛顿智库全球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维贾雅·拉马钱德兰的话说,对其过去在非洲做法的批评已使中国改变了方式,以使它看上去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
拉马钱德兰说,中国将其与非洲的关系看成是一种长远的关系,并以多种方式培养这一关系,包括给很多人提供帮助。中国将这一关系看得更广泛、更全面,并不仅仅是获取资源。
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吴玉山(音)说,非洲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和高层往来日益密切,但非洲人和中国人之间的认知差距依然存在。因此,北京需要将其行动与国人以及外国人进行沟通。
俄罗斯报纸网5月11日报道称,中国计划向非洲提供重大经济援助。李克强在访问非洲期间表示,将向非洲数国提供援助,以协助其发展经济。专家认为,北京在寻找经济扩张的新目的地。
报道称,李克强11日结束了对非洲为期8天的访问。访问期间,他与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和肯尼亚的领导人举行了会晤,还与非盟委员会主席举行了会谈,并出席了一系列官方活动。
据中国媒体报道,李克强此次非洲之行向世界表明,北京有意与非洲大陆开展全方位合作,而不仅仅是进口非洲的自然资源。
上述观点也得到统计数字的支持。报道称,过去5年来,中国稳稳地占据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的位置。2013年,中非贸易额超过2100亿美元,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超过250亿美元。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主任郭长刚表示,非洲如今对中国的投资者和企业极具吸引力。中国企业家认为非洲是投资和开展生产活动的上佳选择。除优惠的贸易税率和廉价劳动力之外,中国和一些非洲国家经贸关系的良好发展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2014-05-13 09:23:49)
【延伸阅读】境外媒体:非洲把中国视为“发展模范”
5月6日,李克强与夫人程虹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夫妇,并赠送画册。
参考消息网5月7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中国总理李克强5月4日在埃塞俄比亚开始对非洲四国的访问,他的到来引起埃塞俄比亚和其他非洲国家政界和媒体的巨大关注。
据拉美社5月5日报道,当地媒体报道了李克强与埃塞俄比亚政府首脑和非盟领导人的会晤情况。中国访问代表团发言人称,李克强此访旨在加强与埃塞俄比亚政府和非盟的合作关系,他在非盟总部发表了主旨演讲,阐述中国与非盟成员国的合作建议,以及建设新型中国-非洲战略伙伴关系。
报道称,在李克强抵达埃塞俄比亚之前,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和埃塞两国高层互访不断,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双边关系,很多非洲国家也把中国视为发展的模范。
据报道,201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了2100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非洲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在非洲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2500家,为当地创造了约10万个就业岗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对非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比例超过20%。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5月5日称,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到2020年将翻番,李克强总理在开始对非洲为期一周的访问时对非盟说。
李克强在位于亚的斯亚贝巴的中国承建的非盟总部演讲时指出,到那个时候,中国的直接投资也将增加3倍达到1000亿美元。
他表示,不过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还应比现在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李克强说:“合作不应局限于能源和基础设施,还可以扩展到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的现代化,同时更多注重绿色、低碳的发展和环境保护。”
报道称,中国现在已经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伙伴,李克强预计,到2020年,中非贸易将达到4000亿美元,而去年是2000多亿美元。
报道还说,中国希望“积极参与”非洲的经济进步,并希望推动非洲的纺织、家用电器和制造业发展。另外中国也会考虑电信、航空和其它交通方式等方面的项目。
在出发访问之前,李克强谈到了关于中国将成为非洲新殖民势力的担忧。他说:“中国绝不会走别国殖民主义的老路,也不允许历史上的殖民主义行径在非洲重演。”
另据德国《时代》周报网站5月5日报道,中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大幅提升自身在非洲本已领先的贸易地位。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访问埃塞俄比亚首都时宣布,到2020年要将中非贸易额从目前的2000多亿美元翻番至4000亿美元。
对中国在非洲扮演剥削者角色的批评,李克强说,中非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世界也必须重视“非洲要说的话”。非洲的地位应受到“各方尊重”。
非盟轮值主席、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称,中非之间政治交流“稳固”。他还称赞了中国在非洲生产领域不断增加的投资。
(2014-05-07 09:12:00)
【延伸阅读】纽约时报:中国官方媒体加速在非洲扩张
参考消息网8月18日报道 在大多数西方广播公司或报纸削减开支时,中国国家新闻媒体却在非洲和整个发展中世界迅速扩张。它们希望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形象和影响力,尤其是在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
美国《纽约时报》17日刊文称,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中国的投资能力和建筑技术得到广泛展现。中国出资援建的一个2亿美元的环路项目正在建设中,正在进行的一个国际机场扩建项目也得到了中国的支持。
不过,中国博取肯尼亚人好感的努力不仅限于修路盖楼,肯尼亚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每天都刊登大量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的文章。电视观众可以看到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的报道。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是新华社主办的综合性电视机构。
肯尼亚发行量最大的《民族日报》高级编辑埃里克说:“你会清楚地发现中国媒体已打入肯尼亚,并发起全面的魅力攻势。”
中国斥资70亿美元进军全球媒体市场,扩大中国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挑战西方媒体,它认为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片面且歪曲事实。然而,北京旨在抗衡西方影响力的努力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去年警告说:“我们正在打信息战,我们就要输掉这场战争了。”
许多人担心中国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在自由比较脆弱的一些国家将尤为显著。譬如,中国在帮助委内瑞拉发展通信卫星。同样,中国为埃塞俄比亚提供15亿美元贷款帮助其升级通信网络。中国新闻媒体的官员说,这种担忧被过分渲染了。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说,新华社每天发数百条英文稿,那些报道不是宣传,真正重要的是你从哪个角度看。
报道指出,中国斥资巨大的媒体扩张努力也为了增强在西方的影响力。新华社北美总分社去年入驻曼哈顿一幢摩天大楼,新华社的巨幅电子广告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中央电视台在华盛顿的新闻制作中心也在今年2月开始运营。
【延伸阅读】赞比亚媒体刊文分析非洲遭西方“文化殖民”现状
中新网6月11日电 题:曾经的人们
作者 苏然
近日,赞比亚最大私营报纸《邮报》刊登专栏作家卓妮曼题为《曾经的人们》一文,全方位分析了当前非洲正在遭受西方“文化殖民”的现状,呼吁非洲人民应坚持优良文化传统,重塑非洲认同,努力摆脱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现将该文编译如下:
殖民主义没有终结,它至今仍然十分活跃。摆脱殖民者的占领相对容易,而摆脱当下我们所处的殖民境地却异常艰难,因为这种殖民主义的魑魅已深植于我们的意识之中,作用于非洲人的心理。
南非黑人权利斗士斯蒂夫•班图•比科曾在《追求真正的人性,我想写就写》一书中写道:“由于被迫接受了西方文化,黑人只能被白人掌控并将其视为自己永久的导师。只有白人能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评判,我们也只有本能地、痛苦地讨好这个全知全能的主人。”这些文字是比科在40年前写就的,却是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今天的非洲正是他笔下外来族群文化渗透的产物。
赞比亚和非洲都发生了变化,但令人悲伤的是,现在的非洲城市很少能见到非洲风格,这种非洲风格不久以后甚至可能完全消失,我们应集体呐喊停止这个进程。
今天,许多非洲人根本不像非洲人,只有黑色的皮肤还能勾起人们对过去非洲人的回忆。仿佛一个曾经伟大的族群,留下的遗产只有肤色。
将非洲如今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引入困境的殖民主义,并非许多非洲国家在“独立日”所庆祝推翻的殖民主义,而是文化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最邪恶的形态,它侵蚀人们的身份认同,彻底地改变他们。正是由于这种改变,许多非洲人今天只能被称为“遗憾的变异体”。
文化殖民不仅毒害个体,而且作用于体制。它侵入时悄无声息,实则极其有害,以至于一些已经“皈依”的非洲人自己还“教育”其他非洲人,宣称这种变异是令人向往的“现代化”。但他们没有提及的是,正是这种“现代化”导致非洲陷于发展的困境。与先辈们相比,如今的非洲人已成为地地道道的“二等公民”。
今天,非洲正狂热地追求西方有缺陷的教育模式,以至于非洲人对世界其他地方的认识多于对非洲自身的了解,这实在令人无法接受。奇怪的是,尽管这种教育模式使非洲人失去自我,非洲人却仍在拥抱它。当非洲倾向西方教育的时候,行为的西化难道还值得大惊小怪吗?当从孩童时期便仰慕西方产品,我们难道还会惊诧于热衷西式消费吗?
非洲传统“美”的概念也正在遭受重创。今天,许多非洲人通过Fashion TV、《时尚》杂志等传播西方思想的载体来获得审美取向。因此,许多非洲人选择漂白皮肤、拉直头发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他们把这样的行为视作理所当然,完全不认为是殖民主义造成的“症状”。
非洲人还抛弃了大量营养丰富的传统食物,甚至农业和畜牧业的传统生产方法也被所谓“科学”方法逐步替代。今天非洲人更多食用的是异域风格的比萨、法式炸薯条、激素催长的鸡肉以及其他含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转基因食品。同时,非洲原本可以延年益寿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但没有成为标准,反而逐渐让位于外来援助者所主张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只是让外国人给外国人创造就业机会。
非洲人今天所信奉的上帝也不是他们自己的。我们庆祝西方人的圣诞节,但应当意识到,今天的圣诞节几乎与耶稣基督无关,只代表亚当•斯密和资本。
非洲原始宗教与天主教在精神实质上并无本质差异。在非洲原始宗教中,我们也信仰上帝,也有一批将我们与上帝相连的圣人。但我们认为不能把对上帝的景仰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隔离开来。因此,我们祭拜上帝时并不是在一个特定封闭的场所举行,也不是每周一次,而是充分体现在战争、饮酒、舞蹈及其他文化传统上。西方殖民者带来的宗教对黑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当殖民者到来的时候,他们宣称我们的信仰是野蛮的异教,大多数非洲人相信了他们。从此,我们的文化发生了剧变。
相对于传统婚礼,非洲人今天更崇尚“白人式”婚礼,交换戒指成了许诺终身的标志。如果一个人买不起婚戒,他将受人鄙视甚至无法得到爱情。其实,这一切都是对非洲传统婚姻仪式和其内在价值的侮辱。
对曾经的非洲人来说,婚姻意味着两个家庭的结合。这实际上是一种使社群成员间联系更为紧密的神圣制度,是人性的表达和社群团结与发展的基础。“现代的”非洲人却鄙视“大家庭”一词。现在,非洲人的离婚率几乎与西方一样高,而过去非洲基本上不存在离婚现象,因为结婚意味着与你配偶全家人的结合。
也许不久后,在“人权”的幌子下,同性非洲人将在法律的允许下同床共眠,婚姻本身的定义将发生变化,这就是按照西方“现代化”模式发展的结果。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是非洲要走的路吗?
事实上,非洲今日发展所遵循的整体框架都是西方的。现在欧洲及其他西方国家陷入的危机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失败,也提醒我们不要盲从于西方。
世界各国各地区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实现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现在正是重新定义世界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非洲需要的是重塑认同并为世界贡献新的发展模式。
作为非洲人,不仅意味着生活在这块名叫“非洲”的土地上,也不仅意味着黑色的皮肤。其固有的族群精神、特立独行的个性、永不衰竭的文化等,都代表着非洲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非洲,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的原生态大陆,拥有无与伦比的发展潜力。这使非洲有机会抛弃贫富不均、物质主义、道德败坏和西方主导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记住,非洲社会珍视社群和家庭价值的传统观念绝不能被抛弃。当然,西方有许多事物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今天亟需对西方事物加以鉴别,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最终为我所用。
记者理查德•道登在其《非洲:变化的国家,平凡的奇迹》一书中指出:“许多后殖民时代非洲国家的领导人都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他们完全继承了殖民统治者的权力,但他们所辖的国家却是由曾经自我管理的旧非洲社会组成的,通过自我形成的权力网和影响力结合在一起。试图用西方国家的统治工具来治理这样根深蒂固的社会架构无异于缘木求鱼”。
《新非洲人》杂志近期刊文指出:“独立使非洲国家获得了政治上的自治,但在欧洲人影响下建立的国家和创建的制度并未被非洲文化所接受。同时,欧洲的影响却仍在继续。”在西方发展模式与传统信条间迷茫与挣扎是今天非洲发展落后的原因。简言之,非洲人民仍试图在完全外来移植的体系基础上掌控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有悖于其自由的天性和身份认同,因此充满痛苦与不适。
非洲有识之士都在呼吁“拯救非洲”。重塑非洲认同和向世界贡献新的、更加强调家庭和社群主义的发展模式的任务落在新一代非洲国家领导人肩上。今天,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有没有可能在保持自我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非洲的全盘西化是否可取?
我们承受的够多了,是时候开始重塑非洲认同了。(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
(2012-06-11 16:34:01)
【延伸阅读】南非媒体:中国在非洲存在的四点误解
参考消息网5月16日报道 南非标准银行网站日前发表文章称,新世纪以来,中非关系迅猛发展,举世瞩目。但中国在非存在也引起了广泛争论。虽然有些批评是成立的,但更多的却似乎与数据、事实以及非洲民众的感观不符,造成了很多误解。
论调一 :中非关系近年来之所以蓬勃发展,是因为中国向非洲提供了一种比“华盛顿共识”更容易接受的经济意识形态,或者叫“北京共识”。
文章认为,有关中国经济成功和“华盛顿共识”相矛盾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把问题简单化了,而且人为地把两者引向冲突,让人误以为两者在非洲打一场后冷战时代的代理人战争。这种非“东”即“西”的思维过度强调了意识形态在非洲国家政策取向中的地位。中国确实提供了一种与非洲打交道的新方式,但并未向非洲提供一种不同于“华盛顿共识”的经济增长模式。
论调二 :在中非贸易中,非洲只向中国出口矿产资源,中国则向非洲出口大量工业制成品,中非贸易对非洲经济增长乘数效应有限,中国对非出口使非洲制造业“空心化”。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资源能源密集型阶段,而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从非洲大量进口能源资源不足为奇。而且这一状况并不仅限于中非贸易,非洲与主要贸易伙伴都存在类似情况。中国政府已经主动采取了建设性举措,努力实现从非洲进口商品的多元化。
论调三 :中国作为大国在与非洲打交道时占据不公平优势。
在一些非洲和区外人士看来,中非关系是一个强大和有战略的中国面对一帮弱小且凝聚力不强的非洲国家。中国对非洲影响巨大,非洲对中国影响则小得多。还有人批评中国在非洲搞“新重商主义”。中国企业通常采用“垂直融入模式”开展对非合作。中国公司和工人全程参与项目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物资和技术,基本与项目所在地“绝缘”。即使有些中国企业雇用当地劳工,往往也限制向他们转让技能。这意味着中国项目对当地的技术和技能转移微乎其微。
文章指出,中国公司已经认识到并着手纠正这些问题。当地需求已成为中国企业拓展非洲市场的5个优先考虑因素之一。2008年统计数字表明,除安哥拉和塞拉利昂外,在非中国公司85%的员工来自当地。中国企业也更加重视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
论调四 :中国本着不干涉内政原则同非洲国家开展经贸合作,提供援助,事实上帮助非洲“流氓”国家化解了政治经济改革压力,助长了它们侵犯人权、破坏生态环境和压榨劳工的行为。
上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在非洲推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给援助附加市场、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条件。这并没有给非洲国家带来发展。但中国资本则通常不附加条件,并在同传统捐助国的竞争中抢得了先机。有人因此认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抵消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鼓励反腐和良政的努力。
文章称,总的来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与非洲打交道的方式。在世界政治经济层面,中国在非存在也有重要意义。非洲应及时制订与中国打交道的清晰计划,构建确保从国际社会转变对非看法中获益的战略框架。
(2012-05-16 17: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