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做好航天生意?

13.09.2016  09:07

  中新社武汉9月12日电 题:中国如何做好航天生意?

  中新社记者 张素

  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越来越“”。原计划400人规模的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12日在武汉举行,吸引了多一倍的来客。

  与会者大部分既是航天人,又是生意人。张镝是其中典型。他是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谈起固体火箭技术趋势头头是道;他也是新成立的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半年来已签成上亿元人民币大单。

  问及如何做好航天生意,张镝回答:用户第一关心成本是否低廉;第二关心交货周期,即是否能按需发射;第三关注产品美誉度。他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推出的“快舟”固体运载火箭,目前每公斤成本在1万美元左右,价格极具竞争力,“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张镝也说,火箭说到底仅是一种运载工具。他的想法是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制造火箭,再以廉价火箭牵引卫星制造,最终实现卫星产业应用。

  纵览全球,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为代表的一批私营航天企业正值鼎盛,哪怕偶有发射失利,外界也不会质疑商业航天的“脚步”。美国航天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到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活动占76%,已进入成熟期。

  应注意到与SpaceX公司兴盛相伴,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资助计划,政府和军方对新兴商业航天企业进行技术扶持与转移,统筹数据共享服务体系。

  2015年也被视作中国商业航天的“元年”。这一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宣布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卫星研制领域,航天事业主管部门将商业航天提上重点。

  如今中国商业航天“全面加速”。本届论坛上,中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成为“香饽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在致辞时说,将主要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持续推动五大商业航天项目实施。

  高红卫当日向民间资本抛出“橄榄枝”。他说,将对外发布项目合作与配套协作指南,按照互惠互利的商业规则选择合作伙伴,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商业航天产业。

  业内分析,随着卫星对地观测精度大幅提升、应用技术进步及“互联网+”时代来临,中国航天数据应用将迎来“黄金时代”,市场规模将急速扩张。

  中国商业航天场子这么“”,也有人为航天生意提出“冷思考”。比如,尚未形成国家航天数据商业化应用的政策法规,军民航天资源融合发展缺乏统筹,航天地面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航天资源价值挖掘深度不够等。

  中国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在论坛上给出“定心丸”。他说,力争今年年底前完成航天法草案编制,让商业航天“有法可依”。未来将有支持军工集团和民营企业建立创新联盟,提高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商业投资比例,向社会开放部分国家航天科研设施,扶持中国商业航天“走出去”等举措。(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