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写在10年之际——中国大学校长眼中的孔子学院

28.09.2014  12:30

编者按:十年寒暑话春秋。从2004年成立第一所孔子学院,到如今覆盖五大洲123个国家和地区的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在第一个十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响亮品牌。

孔子学院的成功发展绝非偶然,这不仅缘于其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的教学方式,更在于其开创了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十年间,孔子学院获得了中外院校、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的多方支持。其中有国内200多所大学和上百所中小学直接参与了孔子学院(课堂)建设。他们如何评价10年来孔子学院的发展,从中又有哪些收获?

在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之际,18位大学校长和地方教育部门领导致函本报,畅谈他们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感想。

深化中外教育交流  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

韩震(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大学除了传道授业、科学研究之外,也要承担起振兴民族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任务。高校在践行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使命的同时,也促使自身人才培养、教学科研面向社会实际,从而“接地气”“长实学”。

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高等院校践行自身使命、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是高校的历史任务和必然选择。在孔子学院这个平台上,中国高校阐释民族文化、研究跨文化对话方式,在文化碰撞中推动民族文化的自省自新。孔子学院建设为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国际化拓展了边界、拓宽了视野。中国高校置身于国际舞台,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汲取现代教育理念经验,寻找跻身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机会。

朱崇实(厦门大学校长)

与外方院校合作共建孔子学院使得中国高校的国际化步伐更加坚实,道路更加宽广,内涵也更加丰富而充实。

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在孔子学院自身项目以外,我校与外方共建院校共进行了38个合作项目,互派讲座教授80人次,交换学生717人次。这其中深度合作的项目如:三所外方合作院校已成为我校国际化师资培训基地,法国西巴黎大学副校长兼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与我校教授共同申请居里夫人项目,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成员与我校教师共同申请欧盟项目等。此外,以孔子学院为桥梁和纽带,在双方校园中互办大学日、国家日(周)等活动,使双方更广泛地相互了解。

冯友梅(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

建设孔子学院要秉承中外双方共建、共有、共管、共享的原则,不断加强中外方合作院校及各孔子学院在人文交流和科学研究方面的深度合作。

2013年,由我校参与建设的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联合美国其他5所孔子学院成立了“六孔院联合顾问团”,创立了跨高校教学、科研合作项目,为中美学者科研合作与交流构筑了新的平台。目前,该项目已促成了跨6所大学的4项合作。同时,各所大学的文化、学术课程的发展成果也可以与联盟成员的其他高校资源共享,为中外各合作大学在教学及研究项目的深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这种以孔子学院为纽带的校际合作项目得到了孔子学院总部和美国多家大学的高度肯定,正逐步打造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跨国跨文化教育合作的重要品牌。

马敏(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孔子学院为中外两校合作拓展了高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的平台。在学校层面,我们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两校教师的双向交流也由此开辟了新渠道。2013年4月,我校17名教授组成的代表团赴加拿大,与包括卡尔顿大学在内的8所加拿大高校教授进行面对面交流,促成了创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生互换等多个合作项目。通过孔子学院引荐,卡尔顿大学经济系和政治学系的多名教授也纷纷来我校讲学交流。

介绍当代中国    增进国际理解

梁超(新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国际理解既是高等教育的一项新型功能,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价值。“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质就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培养具有理解多元文化及价值观的人才,增强其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理解能力。

孔子学院的发展与建设正是国际理解实践的成果体现。在孔子学院这个平台上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的价值观频繁交流与碰撞,彼此间的共性与区别越来越多地被予以关注,孔子学院顺势而为,以一种高层次的理性和谐的思维观、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和国际理解的交往方式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

张民选(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

除了开设常规汉语课外,我们参与建设的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还开设了若干特色课程,比如和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馆合作,为博茨瓦纳劳工局和移民局官员提供汉语培训;计划为博茨瓦纳电力公司工程师提供汉语培训,以推动技术转移。博茨瓦纳税务局、贸易与工业部、警察局等政府部门,也都与孔子学院合作,选派其部门的职员修读汉语,而他们培训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和中国投资者沟通交流”。

这些培训班不仅教授汉语,还介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语言教学,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让学员们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孙玉华(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

孔子学院分布世界各地,通过学院的课堂和我们教师、志愿者的日常行为、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国外的民众会重新理解中国,重新认识中国人,他们会发现中国人热情、勤奋、善良和友好。

孔子学院十年的发展之路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孔子学院不仅是海外汉语教学网络的中心基地,深化中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孔子学院所在的当地社会不仅把它作为学习汉语的场所,更作为近距离了解当代中国的窗口和与我国进行教育、文化、经济、贸易等交流合作最前沿、最便捷的平台。

李岩松(北京大学副校长)

不同文明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但文明的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文明的冲突。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包容、沟通,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借鉴,要取长补短,实现创新升华。

今天,地球越来越小,世界越来越平,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必须和平共处,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建立相互信任与尊重,这样才可能构建起更加和谐的国际新秩序。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张,孔子学院的发展正是这一主张的生动例证。

历史上有过很多次语言的对外输出、语言版图的扩展变迁,但往往伴随着战争、征服、殖民,而孔子学院代表着新型的、和平的、平等的语言交流方式,这样的交流理念与方式,也将是国际新秩序的基石之一。

促进校际交流    推动地区间合作 

王璟(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天津市在实施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工作的十年间,积累建设、管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经验,创立“地区间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以每个孔子课堂为中心,辐射当地多所学校、地方行政区域,更利于中国文化传播。

天津市教委还充分发挥地区组织协调作用,政府支持与学校参与相结合,推动孔子学院发展,提高汉语国际推广参与度。

天津市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为桥梁,不断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为平台,展示城市形象,吸引高端人才,拓展教育合作渠道;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为窗口,向世界推介天津,促进地区高层间的互访。

郑登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市把汉语国际推广作为首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北京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并于2008年成立了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共有35所高校和16所中小学在48个国家和地区承办了119个孔子学院和97个孔子课堂。

在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北京市紧密围绕首都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友好城市战略布局,本着优先支持国家项目、优先支持友好城市间的合作、优先支持名校合作的“三优先”原则,注重发挥国际友城主渠道作用,目前已在特拉维夫、墨西哥城等19个友好城市建立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教委鼓励北京院校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创新发展。如支持首都体育学院建立了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

裴钢(同济大学校长)

在与国外承办方共同推动孔子学院发展的过程中,同济大学一方面致力于整合校内与孔子学院发展相关的资源和力量,另一方面广泛联系企业、社会以及其他高校,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格局。

在海外,德国大众总部、韩国三星集团、日本日立集团、东芝集团等都与同济在当地的孔子学院建立了联系与合作关系。多元化既确保了资源和力量的可持续性,也增进了社会各界对孔子学院的理解。2011年,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在虹口区外办、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德国诸多社会团体的配合,在德国若干城市共同举办“犹太难民与上海”展,吸引大批参观者。此次展览也是审视孔子学院在增进国际理解教育方面作用的良好机会。

修刚(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

大学与国外高校合作共建孔子学院,不仅是一个汉语教学培训和文化推广的过程,更是一个以语言文化为交流纽带,推动两所高校所在城市之间友好合作的重要平台。

这是一个双赢发展的模式,即由语言的认知到对区域、城市文化的认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随着双方了解与信任的不断增进并可能转化为潜在的合作热情。

以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哥伦比亚豪尔赫·塔德奥·洛萨诺大学孔子学院合作为例,塔德奥大学加勒比校区所在城市卡塔赫纳毗邻加勒比海,与同为港口城市的天津在文化、经贸上有巨大合作潜力。该孔子学院的成立为两座城市友好关系的建立及双方经贸发展带来崭新的推动。

张荣(山东大学校长)

目前,进入海外高校的主流教育体系是孔子学院重要目标之一,而专业和学术支撑是进入主流教育体系的基础。

山东大学历来就有“文史见长”的深厚学术传统,并致力发挥“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的地缘优势,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文化的传承创新。在孔子学院总部的指导下,建设集文化体验与教学、人才培养与培训、理论探索与研究于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体验基地;在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师资建设、项目研究等方面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资源,提供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研究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如根据海外孔子学院年度计划,遴选专家赴外讲学等。

创新模式  合作共赢

吴锋民(浙江师范大学前校长)

孔子学院给予了中国高校对外合作办学巨大的机遇和空间,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要依托和契机。

浙江师范大学1996年在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建立了汉语培训中心,学校以此为起点开始探索富有特色的国际化进程,先后在喀麦隆、乌克兰、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合作共建了4所孔子学院,搭建了“一论坛、两院、两馆、两基地”(中非智库论坛,非洲研究院、中非国际商学院,非洲博物馆、非洲翻译馆,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的开放式平台,着力构建了以非洲为重点的“汉语国际教育、教育援外培训、区域国别研究、国际交流合作”四位一体的国际化体系,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薛进文(南开大学党委书记)

与法语联盟、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等历史悠久的国外语言推广机构相比较,孔子学院成立较晚,只有十年时间。但后起而勃发,在学习借鉴、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孔子学院从功能定位、运营模式、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有特色的管理方式,堪称中外文化教育合作的样板和典范。尤其是共建、共有、共管、共享机制,可谓世界高等教育一大创新。

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

当下汉语传播的主要动因是经济,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就应当充分利用经济因素去推动汉语传播。比如:在海外办学机构的设置上,应当充分考虑受中国经济影响较大的区域,更多地听取我国经济部门的意见;在国内办学中,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专业,应该较多介入,提供宏观策划和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具体援助;在课程设置上,除语言课程外,应充分向学生介绍现代中国,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从事涉华工作的能力,甚至是培养学生在中国工作的能力;中国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应当为海外的汉语学习者尽量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学好汉语以后,有可能谋到一份职业,从而给汉语学习以更大推力。同时,在鼓励汉语教育走出国门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到中国来留学,中国依然是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最理想的地方。

高玉葆(天津师范大学校长)

孔子学院率先创立了顺应世界需求的合作机制,通过中外合作模式创建了新的文化分享、交融甚至是交锋的平台。在孔子学院,人们不断发现和思考语言及所负载的文化如何让世界了解与接受,如何在交融中学会更加有效地交流,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得以升华,让“和气东来”为人类21世纪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增添正能量。

中华文化“走出去”,闭门造车不行、纸上谈兵不行,需要大量实践和摸索。“走出去”是“走得好”的基础,“交融”是“有效”的前提,“碰撞”成就成熟的合作。中华文化与生俱来的接纳力和融合力,在“走出去”和公众化的过程中,其魅力会更加彰显。

李元元(吉林大学校长)

通过多年的孔子学院创办实践,我们不但大大推动了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促成了校际交流合作,同时也收获了友谊,拉近了中外各界人士的感情。这皆归因于孔子学院作为媒介播下了友谊的种子。类似的事情在各孔子学院几乎每天都在发生,难怪《纽约时报》刊文指出,“中国正在用汉语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形象”。

晏世经(四川大学副校长)

孔子学院使中国的对外传播更为有效。孔子学院与我国社会文化和所在地的社会文化具有最正当、最自然的联系,她不仅可以以特色鲜明的教育资源和所在地群体互动,还是中华文化与所在地文化交融的有机结合体。

孔子学院有助于我国扭转文化贸易逆差。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希望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汉语热”,但汉语言的教学还没有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市场和重要的文化贸易项目。所以,充分利用孔子学院在文化交流合作中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将有助于扭转中国文化贸易在世界中的劣势,促进中国文化贸易大发展。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9/27/nw.D110000gmrb_20140927_1-10.htm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9月27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