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明确“世界一流”时间表

06.11.2015  11:02

  中新网北京11月6日电(吕春荣)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到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后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如今,新一轮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已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强国”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中国为建世界一流大学列时间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推出“985工程”、“211工程”,以此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国的许多大学也曾列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

  清华大学早在1985年就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目标,2011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力争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近日,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大力争2030年左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而记者注意到,除了清华、北大之外,近年来,包括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曾提出力争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口号。

  中国大学究竟何时能跻身世界一流?本次“总体方案”给出了一个时间表。

  《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怎么样才叫“世界一流”?

  近年来,在名目繁多的各类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虽然都能找到一些中国大学的名字,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大学在世界名列前茅的总是屈指可数,距离“世界一流”更是相距甚远。那么,世界一流大学有何标准?

  随着国家层面的方案出台,中国一些高校校长也公开通过媒体阐释自己对于“世界一流”的看法。有高校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还要看大学对国家进步,对社会进步,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底做出了哪些具体的贡献。也有校长表示,对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更要看重大学对社会发展产生前沿的引领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标准,在底线上有相同点,顶端则没有相同点,所以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中新网记者表示,从“底线”上说,世界一流大学有相同点,都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拥有学校内部的治理意识,以及专业的管理制度等,但“顶端”没有相同点,一流大学不尽相同,其各有特色,各有长处。

  “从操作层面来说,如果世界一流的学者以及生源愿意选择这所学校进行教学或学习,那么,这所学校便是一流大学。” 储朝晖说。

  也有专家表示,所谓“世界一流”,其实不仅是指中国的高等院校在办学条件、投入经费等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不仅仅是指某一高校在科研成果、教学成绩方面,能拿到几个世界奖项,更重要的是看高等教育的发展机制和创新能力是否在世界首屈一指。

  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有多远?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显而易见。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研究成果走出去,获得国际认可;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登陆中国高校。

  近年来,清华、北大等中国名校在国际各类大学排名中不断上升,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近期发布的一份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清华大学的工程类专业力压欧美知名理工院校位居第一。

  但成绩背后,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同样显而易见,究竟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

  在很多分析评论看来,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存在差距,主要是因为当前中国大学在办学理念与能力建设方面“短板”太多。正如此次国家《方案》中所提到的,以前的重点建设方案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高校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加强教育教学的内在动力不足;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和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三是社会服务层次有待提升,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够有力。

  有高校校长也指出,当前中国的许多高校在教学方面,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如果你目标不明确的话,仅仅是单打独斗,每个老师都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国家关心的他也不考虑,世界的前沿是什么也不考虑,只做自己完全感兴趣的事情,这也不是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称。

  哪些“内功”最该修炼?

  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各高校必须要练好内功。

  “学校章程就是一个起步点。”储朝晖表示,当前各高校最该练的“内功”便是要把大学章程设计好,学校要依章办学,而不是将章程挂在墙上,要让章程真正实行,并起到规范治理学校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中新网记者表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资源欠缺问题已经不是特别突出,相反,以资源为导向的一流大学工程,只会加剧大学功利化和行政化,当前最缺的“内功”其实是基本的办学制度,好的办学制度和理念才能让资源发挥作用。

  熊丙奇建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除了学校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政府层面也要改变思路,“政府部门要转变以往的‘计划’思路,从过去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部分高校重点支持,转向建立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大学在竞争中形成特色,办出一流。

  对于中国大学的“世界一流”梦想,储朝晖称,欲速则不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还是要依照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切勿拔苗助长,过度求快。(完)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