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中国》关注长江经济带 记者央视讲述武汉变化

22.09.2017  19:54
《辉煌中国》关注长江经济带 记者央视讲述武汉变化 - 新浪湖北
长江日报摄影记者李葳带着央视摄制组用人物故事和镜头再次串起武汉的成就  央视截屏 - 新浪湖北
来源: n.sinaimg.cn

  本报讯(记者高萌)昨晚,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播出第三集《协调发展》,其中介绍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协同发展成就部分有接近5分钟时长聚焦武汉,长江日报摄影记者李葳出镜。

  片中,李葳在武汉阳逻新港,用无人机航拍着中三角省际集装箱公共班轮进出港口。过去长江各流域分段管理,“九龙治水”的局面正在被打破。这条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共同规划开通的公共班轮,一周四班,像公共汽车一样准点发车。在全流域统筹引导产业布局,打开了长江经济带持续增长的新空间。

长江日报摄影记者李葳带着央视摄制组用人物故事和镜头再次串起武汉的成就    央视截屏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流域系统行动的成效,这两年不断出现在长江日报摄影记者李葳的镜头里。

  李葳中学开始接触摄影,大学牵头组建摄影社,毕业后留校摄影教学十年,1993年进入长江日报从事专业新闻摄影工作。40多年来,自幼在武汉长大的李葳,用镜头见证着家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6月25日—28日,4天时间,央视摄制组找到李葳,进行专题片《辉煌中国》武汉部分的拍摄。主题聚焦两个方向: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       

  作为最早航拍武汉的摄影师之一,1999年,李葳第一次登上直升机,鸟瞰江城。在无人机尚未普及的年代,李葳“飞武汉”的记录已近10次。“‘绿色气质’正在刷新武汉‘颜值’,17年变化翻天覆地”,这是他脱口而出的感受。

  这一回,李葳带着央视摄制组漫步南岸嘴、阳逻新港,用人物故事和镜头再次串起武汉这座城市40年来协调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2010年,李葳开始接触无人机,空中俯瞰江城的机会变多。让他感触颇深的是,40多年来,他镜头所呈现的武汉变化不仅表现在林立的高楼、拔地的新地标等,“武汉在变大,但更明显的是城市绿化、基础设施也在同步跟进”。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忘保护生态环境”。现在,李葳的镜头更多聚焦武汉的绿化建设和山水环境,“从镜头里看武汉越来越有‘绿色气质’,生动灵气,赏心悦目”。

   扶贫攻坚 平均每分钟要脱贫约20人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面对的共同难题。2015年,中国发出了扶贫攻坚的号令,中央庄严承诺,绝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

  中国有12.8万个贫困村,每一个脱贫都是一场攻坚战。2020年,中国要彻底消除贫困,意味着平均每分钟要脱贫约20人,这确实是一场分秒必争的决战。为了这个目标,全国有77.5万名驻村干部在奔忙。

  扶贫攻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都被调动起来。

  财政扶贫:国家设立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仅2017年就超过860亿元;交通扶贫:中国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396万公里,99.9%的乡镇都已通车;水利扶贫:贫困地区1亿多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70%。旅游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上千万贫困户走上了创富路。

  这场艰苦的攻坚战,还有全国17.6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3430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他们结对帮扶的对象覆盖了全国所有的贫困村。

   城乡一体化朝协调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5年间,中国朝着更长远的社会协调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农村决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了中国长期坚持的原则。

  木渎,苏州城外的千年古镇,中国城乡统筹画卷中的一道风景。这5年,木渎镇总共引进了69家高新技术企业,镇上和周边农村的近6000名农民,现在已是现代制造领域优秀的产业工人。

  城乡一体化发展,正改变着这个农业大国历史上的城乡二元结构。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落户木渎,城市的公共服务也在向这里延伸,改变着木渎人的生活,5年前难以想象的幸福,今天可以尽情拥抱。

  互补、融合,中国已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各具优势、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它们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将是新型城镇化的试验田。它们释放巨大需求潜力,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

   跨区域结对帮扶东西部牵手互利共赢

  中国幅员辽阔,从高山到平原,从陆地到海洋,自然禀赋的不同,造就了巨大的地域差距。如何让羸弱变得强壮?中国有着自信的方案,这就是跨区域结对帮扶。

  贺兰山东麓,千年戈壁荒滩,但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一片绿洲。这要归功于中国东部发达省市对口帮扶中西部欠发达省区的合作。福建提出优势互补、互惠互补的“闽宁模式”,已经将5600家福建企业,800亿资金带到了这里。

  技术、资金直接注入,快速补钙,产业迅速升级,这正是东西帮扶里的中国智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闽宁模式”已经全面升级。

  与闽宁模式一样,东部9省市和13个城市,与西部10个省区市结成对子,实现了对30个民族自治州的帮扶全覆盖。

  许多国外学者认为,这是中国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的中国方案,也是当今世界最为生动的中国故事。

   成为新的区域增长极

  培植后发区域的独特优势,这又是中国缩小区域差距的一项新措施。最近5年,找准主体功能区定位,焕发内生活力的奇迹,不断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森林覆盖率46.5%的贵阳,现在不仅是国际知名的生态城、旅游城,更是全球大数据产业的聚集地,大数据给这座城市带来创新改变。成都,天府新区打造西部经济中心,一个绿色低碳的成都正在长大。长株潭并入新长沙,一座创意之都正在湘江两岸崛起。从机器人到新能源、从健康产业到文化旅游,古老的合肥正变成最时髦的城市。中国经济版图上,已经有12座城市,跻身全球GDP万亿俱乐部之列,而中国传统的省域经济也开始向中心城市群经济转变。

  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这些城市群,都已经是中国新的区域增长极。

   大数据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拉动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北京吃太饱,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这是百姓对京津冀发展的形象描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这又是推进持续协调发展的一大创举。

  中国人的改革胆识与魄力,塑造着这个经济新高地,北京的文化和科技,天津的金融和新制造,河北的现代商贸和物流,定位、优势完全不同。2016年,京津冀经济增速达到7.5%,经济规模占全国的10%,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7年4月,雄安新区正式设立。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上世纪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今天的中国看雄安。雄安的身上,承载着中国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一个经济社会新的增长极,正在华北大地徐徐展开,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站点。

  链接>>>

  《辉煌中国》中的武汉景观江豚出镜力证长江水质改善

  在介绍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成就部分,出现了长江江豚的画面。江豚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是长江生态最重要的指标生物。

  专题片中提到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五省的一次跨区域联合迁徙行动,避免江豚长期在一地繁衍,导致的生病或死亡。本报记者曾全程跟拍记录此次迁徙行动,并助力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专题片中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这两年下降趋势已经明显缓解,这是长江水质持续改善的信号。短短3年,长江IV类水质的比例从13.8%下降到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