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区90个村庄建起污水处理系统

24.06.2014  17:05


                路边一片围着栏杆的沙地上,一人多高的美人蕉正娇艳盛开。这并不是一座普通的花园,而是蔡甸区环保局建设的人工生态湿地:生活污水通过生态湿地后,变成较为洁净的水进入村庄的灌溉系统,循环利用。 

              据了解,3年来该区共有90个村通过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告别了昔日污水横流、蚊蝇纷飞的局面。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村庄建立类似系统。 

              昔日臭水坑成了污水净化器 

              6月12日,张湾街梅丰村,已经建成并使用了3年多的生态湿地,在用水泥砖围成的两个长方形区域里,种植着一人多高的美人蕉,红色的花朵已经盛开。在美人蕉花丛的旁边,有一个大水泥箱,从箱顶的孔洞可以看到,里面充满了水,水面上不时冒出气泡。
区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箱体是厌氧池,村里的污水通过管道,全部汇集到这里,经过大约一天的停留,污水中的有机物会自然降解。种植美人蕉的区域则是生态湿地的核心,有大约2米深,下面铺着多层细石头,上层的石头小,下层的石头大,石头上面再铺上细沙,再种上美人蕉、菖蒲等植物。从厌氧池中流出的污水从地下通过湿地时,在石头和细沙的作用下,会从下向上慢慢渗透,其中含有的氮磷成分会被植物吸收。当污水最终流出湿地时,有机物的含量已经达到正常排放标准。 

              在大集街国新村,其生态湿地从今年5月投入使用以来,昔日的臭水坑已经开始逐渐恢复生机。国新村有210户居民,730多人,原来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村边的当家塘有10亩左右,过去,村民们将生产生活垃圾直接倒进塘里,耕牛等大牲口也经常在塘里活动。一到夏季,水塘异味难闻,蚊蝇四飞。 

              2013年,该村建起了污水处理系统,以前的当家塘被改造成为生态湿地,全村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引流至厌氧池,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后再排入塘里。塘里建了一座人工浮岛,上面种植了美人蕉和菖蒲等植物净化,使水质达到环保标准,可以用于灌溉。看到生态湿地对村庄环境带来显著改善,村民们也开始有了环保意识,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大大减少。 

            将出台制度保障治污系统 

              区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随着近年农村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倾倒排放的现象比较突出,化肥中残留的氮磷有机物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湖塘沟渠,使水质变得富营养化,许多沟塘成了“龙须沟”、“臭水坑”,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环境。 

              从2011年起,武汉市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向蔡甸的部分乡村划拨资金,建立农村污水处理系统。据了解,目前各村已建成的污水处理系统,每个的费用大约在20万元左右。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项目,污水处理系统的建成,配合垃圾集中堆放、清运等措施,让农村的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不过这些污水处理系统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梅丰村在运行了3年后,收集污水的沟渠已经开始有淤积的迹象,进水出水也显得不太顺畅。这也引起了蔡甸区环保局的重视。目前,该局正在着手制定污水处理系统的维护制度,准备以村为单位,制定运行考核责任制,确保这些污水处理系统能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