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将建60个小作坊食品集中加工区
我省将建60个小作坊食品集中加工区
2021年底小作坊全部“持证上岗”
11月20日在房县召开的全省食品小作坊监管工作现场推进会透露,我省计划通过“两年(2020—2021)提升行动”,有效提升全省食品小作坊整体质量安全水平,将一批小作坊转型为食品生产企业,到2021年底培育示范食品小作坊1000家,全省食品小作坊许可管理率达100%。
2016年,原省食药监局发布了《湖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管理办法(试行)》,我省食品小作坊迎来转型发展契机,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据粗略统计,我省各类食品小作坊约1.8万家,目前约1.1万家获得《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它们生产经营豆制品、调味料、酒类、茶叶等种类繁多的产品。
食品小作坊往往存在“小、散、乱”等问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但另一方面,食品小作坊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是许多家庭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一些小作坊还成长为大企业,茅台、周黑鸭、老干妈等著名品牌企业均是从小作坊起家。
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称,对食品小作坊宜疏堵结合。开展小作坊“两年提升行动”,旨在进一步强化监管,防范风险,促进传统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按照计划,我省将通过普查建档,摸清食品小作坊家底,2020年底前实现全省食品小作坊建档率100%;县级市场监管部门规范许可程序、提高许可效率,探索建立食品小作坊许可管理证和营业执照联审联办制度,2021年底前实现全省食品小作坊许可管理率100%。同时,定期对小作坊生产者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指导食品小作坊改进生产加工条件,并择优选取小作坊加以培育。
据悉,我省地方将建设适合小作坊生产经营的集中加工区,提供优惠政策鼓励食品小作坊进入集中加工区,引导并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检验检测、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监控,物流配送、电子追溯体系。争取到2021年底,全省建成热干面、米粉、豆制品、黄酒等传统小作坊食品集中加工区60个,推进地方特色品牌小作坊产品进超市、进酒店、进景区、进网上营销,并从中挖掘文化、打造品牌。(彭一苇、吴杰鹏)
相关报道:
小作坊改造提升绽放“新味道”
房县黄酒长成15亿元大产业
自2016年,我省对食品小作坊实行许可证管理以来,至今已有1.1万家小作坊获得《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规范化管理,让小作坊焕发了新生机,房县黄酒经过改造提升,绽放出了“新味道”。
房县黄酒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就已成为“封疆御酒”。房县土城镇土城村是有名的黄酒产地,有200多户村民开作坊,通常一楼是车间二楼是住家。
村民瞿万江家就是如此。“我家做黄酒已有十几年,但过去都是小打小闹。”瞿万江说。以前,村里的黄酒都是手工制作,没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只能摆在家门口卖。
2017年,房县开始对黄酒小作坊生产设施、制作工艺、安全标准进行界定规范,对达标作坊颁发《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想办许可证,必须按规定经过审核达标,且从业人员要参加两天以上的黄酒酿造技术培训,还要有健康证;生产车间需达到100平方米以上,有防鼠、防蝇、防尘等措施。房县市场监管局还针对村民实际,开展上门帮办证服务,全村有106家作坊办了证。
有了《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产品虽然能在省内销售了,但无法进入大型商超、线上商城和省外市场。针对这种情况,房县探索出“大证管小证、一证管多坊”模式,即取得《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小作坊加入合作社,监管部门为合作社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生产工艺接受合作社指导,生产质量执行生产企业标准,其产品即可享受生产企业“待遇”,终于打通了房县黄酒难以外销的瓶颈。
有了合作社牵头,产品质量提升很快。房县土城白茅家酿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耿吉奎介绍,加入合作社的小作坊,其原料、酿造工艺、酿酒器具、质量标准、包装标识、品牌宣传以及产品定价都须接受合作社统一管理,小作坊的主要生产车间里安装的高清摄像头监控着生产过程,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在合作社设立黄酒质量检测分中心,产品检验检测全覆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瞿万江的作坊里看到,室内干净整洁无异味,发酵间、成品间均独立设置,出厂的黄酒包装精美,标签上标注了产地、许可证号和二维码等信息。“现在一年可销售3万多斤,销售收入30多万元。”瞿万江说,只要保证产品质量,线上销售方便多了。
据了解,土城村今年上半年产量突破200万公斤,预计今年销售收入7500万元,带动34户贫困户109人脱贫。
目前,房县年销售20万元以上的黄酒小作坊500余家,黄酒规模加工企业4家,2018年全县黄酒产值15亿元,成为房县的重点产业之一。房县黄酒小作坊的监管经验,正在全省推广。(彭一苇、吴杰鹏)
责任编辑:朱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