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重现2.6万平方米“水下森林”
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10日电 (王君立 曾庆州)湖水清澈明净,水草丰茂摇曳,碧波荡漾,鱼翔浅底……国庆长假期间,武汉东湖郭郑湖鹅咀处,一片2.6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打卡”。临水而望,金鱼藻、狐尾藻、苦草等多种沉水植物丛生丰茂,长势喜人。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设计院环境公司王中正说,眼前的这片“水下森林”,经历了4个月的持续监测与养护,是环境公司技术牵头开展实施的东湖水生态修复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20世纪60年代起,武汉东湖经历了江湖相隔、草鱼开荒、蓝藻水华爆发以及非蓝藻水华等多轮水生态问题,水生植被覆盖率由峰值时期的70%降至如今的3.3%,“草湖”之实不复存在。
“我们希望以点带面,让‘草湖’回归。”王中正介绍道,近几年武汉市采取多项措施,狠抓东湖水质改善,80%的水域现已迈入Ⅲ类水质行列,在2019年3月甚至首度监测到Ⅱ类水质。
2020年4月,长江设计院环境公司联合中科院水生所吴振斌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确立了“示范区—先行区—全湖推广”的技术线路,先期选取郭郑湖鹅咀示范区探索和完善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在开阔水域进行大面积水生植物修复,国内尚缺成功经验和实施案例可供参考。为了最大限度覆盖修复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示范区被划分为4个区块,按照不同配比种下了5类共计46万丛沉水植物,通过对底质改良、围挡方式、种植方式等措施的对比实验,优化措施实施方式和技术参数,保障后续水生植物的修复成效。
“东湖是一个城中大湖,水下地形、底质、风浪及鱼类干扰牧食等条件复杂,做好持续监测和阶段评估尤为重要。”王中正说,为了实时跟踪示范区水生态修复实施效果,科研团队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持续记录外部环境变化及植物生长情况,积累起丰富的科研数据和理论成果。
2020年8月底,示范区评估报告通过评审,东湖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得到明确。示范区内水体生态系统趋于稳定,透明度和水质相对围隔外水体得到显著提升,“水下森林”如预期般重现东湖。
据介绍,最近4年多来,长江设计院已在水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30多个城市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总体方案编制完成,为沿江11个省市地方政府提供了优质服务;与地方政府、中国三峡集团、中节能集团共同谋划的长江大保护项目投资规模数千亿元。
通过高端人才引进、内部专业分工、外部资源共享,长江设计院“长江大保护”业务布局已完全覆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业务范围涵盖高端咨询、勘测设计、EPC等全过程,业务领域涵盖河湖水系连通、城市污水厂网一体化和黑臭水体治理、河湖生态修复等全领域,公益保护类项目比重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