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家手工作坊荟萃东湖边 民间艺人租住大李村授艺
(长江日报 记者王亚欣 实习生王雪晶)北京长安街东延长线的咫尺之地“宋庄”,因吸引大量艺术家聚居而闻名遐迩。在武汉磨山和植物园之间的东湖一隅,有个大李村,“藏”着一个汉版“宋庄”,十几位民间艺人聚居在此,租住在农宅,制作布艺、木制品、软陶、古琴、水晶,吸引一批固定“粉丝”,传承着民间技艺。
85后辽宁小伙第一个来到大李村
即便往来东湖多年,你也可能很难发现大李村,它的对面是人潮往来的农家乐餐馆,樱花季时在村前穿行的人更是熙熙攘攘。
说到第一位来到大李村的手工艺者,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依辉”这个名字。“依辉是道无形手工馆的创始者、85后辽宁小伙,来到大李村前是美容美发机构培训老师,后来拜师学艺做皮革设计。”指舞线拼布工作室创始人王银称,依辉为人非常热情,他曾有个宏大计划:聚集手工艺者在这,脚踏实地在土地上劳作,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可惜,今年初刚满29岁的依辉因病去世。
依辉去世后,道无形手工馆被另一位同样有着不凡经历的人接手,大家都叫她笑灵。笑灵是江城最早做瑜伽老师的那批人之一,产业最大时连锁店开遍三镇。
记者见到笑灵时,她正拿着工具在租住的农房外,为树木修枝。手工馆在她的改造下,变成手工木艺、手工烘焙、衍纸画创作、有机厨房等多种元素的工作室。每周,都有各地的仰慕者来学习传统木艺制作。
笑灵称,依辉传递的理念依然在“道无形”,不逐利,享受人与自然契合的状态,倡导自然生活的理念。
每个民间艺人都有一段“转身”故事
大李村原本是东湖边一个平常的城中村,近几年村中大部分居民外出务工,建起的小楼房大多空置,民间艺人的到来让大李村重获活力。前年起,这些人陆续搬到大李村,他们中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故事。
从事多年心理研究的雷静办起禅绕画馆。退休前,她是国内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因为喜欢画画,研究心理学的她认为,很多心情不能通过语言表达,而画画则是另一种传递内心的方式。雷静说,画禅绕画就如同参禅,可以静心宁神,属于艺术疗愈,通过画画的方式释放压力、疏导焦虑情绪。
此外,大李村里还隐藏着“拼布姑娘”王银的指舞线工作室、“软陶姑娘”翁芳倩的软陶馆,以及曾因用一次性筷子制作埃菲尔铁塔模型而名噪一时的“筷子哥”李文飞的博艺手工坊等馆所。
首届“江城十大巧娘”之一的王银,曾是一家事业单位的平面设计师,在将民间拼布艺术发展成一番事业后,选择来到大李村继续进行传统手工的创造,并收徒授艺。她说:“我喜欢这里原生态的环境,在山水之间放空自己,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正是我一直追求的生活。”
手工艺者都有一批“粉丝”
大李村一隅的一栋取名“南天坊”的三层小别墅,显得格外古朴。铜钉木门、红色拱桥、竹子帘门、一把把古琴,墙上雕刻的古琴谱书法墙,让这座荒废了10年的房子显得文气十足。
南天坊是越南人阮延俊向村民租来的,他2005年来到中国后,研习书法,斫制古琴,醉心茶道,是个中国通。在华师读博时,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古琴,从此人生变得不同,开始了古琴制作。海内外都有慕名找他订做古琴的人。
每把古琴视用材不同,平均售价1.5万元至2万元。为了打造最原生态的古琴,上生漆、涂鹿角霜、麻布裹密、调音等,需经过十几道工序,阮延俊遵从传统,每把琴制作时间长达2年,“虽然产量低,但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并不太在意收益”。
手工艺者正是通过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吸引气场相同的人,以维持生活最基本开支。
如同阮延俊一样,大李村的每位手工艺者都有一批固定“粉丝”。王银称,一年算下来差不多有200个学员参与体验式学习,花半天时间可以学会制作零钱包、杯垫一类的简单物件。周末有些家长带孩子来大李村呆一天,学木工、玩陶艺,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以自己动手的方式感受生命。
王银的布艺坊里,布头经巧手裁剪有了生命 记者高宝燕 摄
责编:朱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