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观察:汉产有机菜为何淡出超市
最近,有读者反映,前几年曾在各大超市热销的汉产有机蔬菜,如今难以见到踪影。个别超市虽然销售贴有认证标志的有机蔬菜,但多是从外地进货,而且品种稀少。
有机蔬菜,以“无污染、无农药残留”为卖点,颇受消费者青睐。“有机”二字被宣传为健康、安全的代名词,有机食品产业也被认为是具有广阔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据了解,武汉市有机蔬菜生产从2006年开始起步,全市目前种植有机蔬菜面积有1000多亩,成规模的种植企业有新洲区的涨渡湖有机蔬菜基地、东西湖区的吉农沃尔特公司。
有需求,又有供应,汉产有机蔬菜为何逐渐淡出超市?它们到底卖到哪儿了?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探访。
跑遍各超市,难觅汉产有机蔬菜
8月24日,在武汉中百仓储沿港路店果蔬区,记者看到一块写着“有机蔬菜”字样的广告牌。走近货架,却发现上面码放着普通净菜。导购员告诉记者,该店曾经卖过有机蔬菜,但因价格过高,鲜有消费者问津,数月前就停售了。
货架旁张贴的证书,印证了这一说法。这张《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载明,其持有人为武汉蔬安蔬菜有限公司,生产企业为涨渡湖有机蔬菜基地,有效期至2013年8月26日——已过期近一年。
沃尔玛超市奥山店自去年11月26日开门营业以来,从未卖过有机蔬菜。该店相关负责人姚鹏告诉记者:“今年4月出台的有机产品认证标准更加严格,过去有些打擦边球的品牌做不下去了,有资质的供货商成本压力比较大,与超市方在价格上谈不拢。以前徐东店卖过有机蔬菜,销量很一般,新开的店自然不愿折腾。”
在麦德龙超市徐东店,有冬瓜、南瓜、茄子等少数几种有机蔬菜销售,但相比整个果蔬区花样繁多的普通蔬菜,仍显得十分落寞。据了解,这些有机蔬菜来自长沙的一家有机种植企业。为何舍近求远从外地进货?果蔬区主管罗文虎表示,麦德龙超市的货品采购由上海总公司负责,超市只负责销售,选择外地品牌或与供应商实力有关。
在武商量贩生活馆春树里店,8月24日,记者还发现几盒有机豇豆和木耳菜静静躺在货架一隅,包装日期为20日,产地标明为长沙。两天后,记者再次来到该店,就已经不见有机蔬菜的任何踪影。果蔬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架6天也没卖出去一盒,无奈之下,也就下架了。
位于水果湖步行街的中百仓储生活剧场,是武汉较早出售有机蔬菜的超市之一。但挂着有机蔬菜广告牌的货架上,却见不到有机蔬菜。理货员告诉记者,该店曾经卖过汉产有机蔬菜,但是销量不好,“丢头”太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进货了。
在与生活剧场一墙之隔的中百仓储水果湖店,记者终于见到了汉产“有机蔬菜”的身影。杭椒、南瓜、秋葵、豇豆……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该店在售的涨渡湖牌“有机蔬菜”不下10种,单价是普通蔬菜的数倍,摆在有机蔬菜专区出售。不过与麦德龙和武商量贩出售的有机蔬菜不同的是,这些“有机蔬菜”的包装上,并没有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理货员告诉记者,这些菜产自新洲区涨渡湖有机蔬菜基地,至于为何没有认证标志,她也说不清楚。
价差逾10倍,普通消费者吃不消
8月28日,在麦德龙徐东店,4根10公分长的有机玉米要价28元,折合每斤55元,一斤有机辣椒的价格为34.5元,一斤有机茄子的价格为30元。记者在有机蔬菜专柜停留了近半个小时,未见一位顾客选购。
出门拐弯,步行数百米,就是团结村集贸市场。记者看到,普通玉米、辣椒、茄子每斤售价分别为5元、2.5元、2元。家住附近水岸星城小区的王女士说,她几乎每天都到集贸市场买菜,选菜标准有两个,一是新不新鲜,二是价格是否实惠。她直言,自己并不了解有机蔬菜好在哪,只知道价格贵,作为工薪阶层,10几倍的差价,让她难以接受。
同日,在中百仓储水果湖店,罗先生拿起一包涨渡湖牌有机空心菜,看了看价格之后又放下了。他告诉记者,自己在该超市买过有机蔬菜,口感确实比普通蔬菜要好一点,但是差别也不是特别大,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买过了,因为感觉没必要多花“冤枉钱”。记者注意到,这里一包接近8两的空心菜售价11元,折合每斤15元。罗先生说,他以前买过的有机蔬菜价格没这么便宜,而且这包空心菜只在包装上标明是有机蔬菜,没有认证标志,有点不靠谱。
家住汉口的赵女士算是有机蔬菜的拥趸。她在参观完吉农沃尔特公司的蔬菜基地后,花了5000多元成为年费会员。不过,“会员分两种,一种价格是5千元,公司每周配送一次有机蔬菜,另一种是1万元,每周配送两次。”赵女士说,配送一次的蔬菜不够三口之家吃一周,1万元的会员价格又太高,不大划算,所以还得到集贸市场搭着买点普通蔬菜。
“大多数消费者不了解有机蔬菜的生产过程,看不到企业对生产成本的付出,自然也就不理解有机蔬菜高昂的售价。”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有机蔬菜对种植条件要求很高,土壤要经过3年时间淘换,水源和空气质量也要达到一定标准。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只能施有机肥。此外,有机蔬菜生产的人工成本占比也很大,除草、除虫基本靠人完成。正是这些苛刻条件,导致有机蔬菜的生产成本远比普通蔬菜来得高,因此售价不菲。
两头不讨好,种植企业有苦衷
武汉蔬安蔬菜有限公司旗下的涨渡湖基地,曾是武汉有机蔬菜生产的标杆,武汉有机蔬菜种植业的后来者基本上都曾到该基地取经。该公司负责人王雁告诉记者,蔬安是最早向武汉市各大超市供应有机蔬菜的公司,麦德龙、武商量贩、中百仓储都卖过涨渡湖牌有机蔬菜。
谈到为何从超市撤柜,王雁有些无奈。他介绍,产品想进超市销售,要交进场费,销售额的20%还要作为提成交给超市,代价太高,企业难以招架。不仅如此,“蔬菜跟其他商品不一样,不能长时间存放,卖不出去就会烂掉。我们给超市供应40万元有机蔬菜,结账时只能收回几万元。按这么个亏法,谁做得下去?”他说,目前,公司已将重心放在企业、单位等大客户配送上。
旗下的涨渡湖牌“有机蔬菜”,为何不贴认证标志?对此,王雁解释:“今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改变了过去对有机产品认证的程序,不再整体认证到一块土地上,而是对每一个品种进行单独认证,费用为1000元每次。一块地种西红柿,要认证,下次再种辣椒,还要再认证。涨渡湖基地有几十种有机蔬菜,如果都认证,生产成本还要上涨。”
2年前的王雁,可不这么认为。当时,他曾觉得,有机产品认证标准越严越好,寄望洗牌后能净化鱼龙混杂的市场。但现在来看,企业却并没有从中获利,反而因为成本的增加,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如果不认证,产品就没有认证标志,同时因为成本更高,价格上又没法跟普通蔬菜竞争。一般消费者会想不通,普通蔬菜为什么卖这么贵?想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看不到认证标志,心里又犯嘀咕。真是两头不讨好!”王雁说。
吉农沃尔特公司在东西湖区有200亩有机果蔬种植基地,产品完全没进超市。负责人魏晓明告诉记者,该公司有机果蔬年产量370吨左右,40%供游客采摘,40%配送给大客户,剩余20%供给公司旗下200多名会员。公司有110种有机果蔬,新规实施后,认证费用每年就要10多万元,若进超市还要追加成本,不划算。“下一步准备加大会员发展力度,我们的会员订购有机蔬菜都是以一年为周期。这种模式对公司来说,回款速度快,种植计划也好安排,需求多少就种多少,不会浪费。”
专家观点
市场有待恢复企业需要耐心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汪李平指出,汉产有机蔬菜种淡出超市的主要原因在于售价过高,消费者不买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机蔬菜的价格是普通蔬菜的3到5倍,而在国内则是10倍左右。要让更多民众接受有机蔬菜,关键在于缩小其和普通蔬菜之间的价格差距,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光靠市场自发调节难以做到。
他认为,前几年,有机产品监管力度不够,不少品牌浑水摸鱼,打出所谓“原生态”、“自然农法”、“有机种植”等噱头,用假冒有机蔬菜糊弄消费者。“消费者花了钱,但是没有体验到真正的有机蔬菜,反而觉得跟普通蔬菜没有区别,你想,以后他还会花数倍于普通蔬菜的价格去买有机蔬菜吗?已经缺乏最基本的信任了!”
汪李平提出,虽然经历了8年发展,但是武汉有机蔬菜消费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上来说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毕竟人口基数在那里摆着,但是目前市场‘大病初愈’的现实也不容忽视。”他说,有机认证标准趋严,对于整治市场乱象是有帮助的,但是被“山寨货”伤害的市场和消费者的信任,恢复起来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有机蔬菜种植企业要沉得住气,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模式,不要只想着追求目前利润,“从其他地区的经验来看,刚入行的企业连亏5年都属正常。”
相关资料
蔬菜分类标准
在我国,蔬菜按照种植标准共分为三个种类,分别是有机蔬菜、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
有机蔬菜,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等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生产出来的蔬菜。
绿色蔬菜,是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蔬菜。
无公害蔬菜,是指按照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生产的、符合通用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蔬菜。无公害蔬菜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化肥残留、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人们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
有机蔬菜产地要求远离工业区、城市生活区、交通主干道,是目前可以吃到的最安全的蔬菜。在国外,则只有普通蔬菜和有机蔬菜之分,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的称呼只在国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