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给“地铁丢书”泼冷水
刘晓丽
最近,国内多个城市陆续引进了在英国广受赞誉的“地铁丢书”活动,组织者将事先挑好的书本放在地铁车厢内,供人们阅读并传递分享。然而,活动一出现便饱受质疑。
有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在地铁上读书的习惯,况且在国内常常拥挤到无处插脚的地铁内开展读书活动不现实;有人质疑社会企业发起活动只是为了赚眼球顺便获利;更有人认为娱乐明星的带头参与纯粹是作秀……
对于多数人而言,人生最“辉煌”的阅读经历恐怕还停留在学生时期,走出校门之后,除了部分人因工作需要而选择性地深入阅读之外,移动终端上走马观花式的浅层次阅读成了人们的普遍选择。读书,变成了一件稀罕的事情。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地铁上丢书能不能让人们重新捡起深入阅读的习惯?短时间内显然是不大可能。这确实是囿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但不能用“习惯”两个字来简单否定,笔者依然记得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时代,各地地铁、公交上人手一份报纸的壮观景象。
社会组织打着“公益”的旗号“赚眼球”能不能忍?中国版“地铁丢书”由自媒体发起,有出版社、书店、普通个人等群体的参与,所“扔”书本也都是经过挑选的正规出版读物。活动伊始,相关组织或个人是否会借此来谋私利尚不好下结论,站在推广阅读的角度,我们可以多投些善意的眼光。将来他们如能将活动持续化、规模化,从而实现推动全民阅读和自身获取收益的双赢局面又有何不可?
娱乐明星参与“作秀”怎么办?首先,明星也是普通人,有权利合法参与社会活动;其次,形象良好的明星确实更容易聚集社会关注度,这是事实,也有利于新生事物影响力的扩大。部分人还是不要将关注点从“丢书”活动跑偏至明星本身为好。
“地铁丢书”是个实验性的活动,唤起人们阅读意识的象征性意义更甚于带动人们迅速地一头扎进书海,没有理由仅因为其是“舶来品”就以“与国情不符”为由率先加以否定。更何况,这件事你不去做,我不去做,他去做却要面对先入为主的质疑,只会让我国离全民阅读的梦想越来越远。
阅读,是一件值得被鼓励的事情。
(编辑:毛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