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建言不同类型湿地保护新思路
COP14举办系列边会论坛 专家学者建言不同类型湿地保护新思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赵银斐
11月8日至9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举办一系列边会论坛,国内专家学者就黄河口湿地保护、泥炭地保护、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等不同领域,建言献策,介绍经验,共同推动全国湿地保持高质量发展。
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已基本完成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最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有600余万只鸟类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被称为“鸟类国际机场”。
“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研讨会”透露,该区域已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5万亩,共投资13.6亿元,实施17个湿地修复项目,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5.2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历年累计生态补水5.33亿立方米,修复湿地2.82万亩,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效果。
“今年3月,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自评估验收和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目前,在第二批拟设立国家公园中排在首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许明德介绍,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建议,在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三大理念,并要辩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关系。“虽然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但也要允许进行科学研究、生态游憩、自然教育等合理利用,而且不用担心区域经济发展,因为黄河口就像是一块强大的‘吸铁石’,只要保护好了,一定会集聚人气,促进经济发展。”
全球泥炭地“储存”5400亿吨二氧化碳
6日通过的《武汉宣言》提到,要鼓励对泥炭地等脆弱生态系统适当采取优先保护和管理。在“中国图强湿地论坛”上,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研究员陈克林介绍,泥炭地是植物的落叶、根、茎、叶、果和水组成的长期冰冻在地上形成,且高达30厘米以上,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具有天然的固碳功能。“若把泥炭地中储存的碳排干,全世界将释放5400亿吨二氧化碳。”
大兴安岭位于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地处高纬度地带,高寒气候下大面积冻土分布,是我国大面积藓类沼泽、森林沼泽等泥炭沼泽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我国东北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连通地上的森林,肩负着我国重要的生态碳汇重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生态系统固碳压舱石。
“当前,位于地下一定深度且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冻土,因全球气候变暖,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臧淑英在论坛上提到,受高海拔和高纬度的双重影响,大兴安岭地区冻土资源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和多样。“随着气温上升,封闭在冻土里的碳汇由此释放流逝,也让寒区环境生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双碳战略推进。”
贵州浮萍展示“中国智慧”
在“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与永续发展”论坛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龙春林介绍,在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当地老百姓把水稻田里面的浮萍当作宝贝。它的英文名字就叫duckweed,意思是鸭子的饲料。但实际上,浮萍不只可以喂养鸭子,还可以拿来养鱼、做药,甚至可以作为美容护肤品,最重要的是,当地老百姓认为浮萍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
龙春林说,经过科学研究后,真的从浮萍中筛选出了4株微生物,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非常强。“这印证了中国的传统智慧并非凭空想象,而是经过了几百年实践经验的检验。侗族老百姓的传统智慧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国智慧案例,并且可以在全世界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社区里作为样本推广。”
11月6日发布的《武汉宣言》中就提到“要认识到原住民和地方社区充分、平等和有意义地参与湿地保护的重要性”。龙春林表示:“湿地生态系统类型非常多,不同的湿地生态系统有不同湿地植物的多样性,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很多关于湿地植物的传统知识,这些知识是传统植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高度重视并加以利用,用于发展生产,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生物多样性。”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