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创新发展“指路”

29.07.2014  17:17

    新华网信息武汉7月28日专电(记者黎昌政 陈俊)海量的专利信息中隐藏着丰富的宝藏。2013年以来,我国陆续启动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武汉东湖高新区光通信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验区等8家试验区,正着力运用专利制度引导产业发展,为提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指路”。

    专利导航产业“顺势而起

    专利导航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一个将专利与技术、产业、经济紧密融合的新领域。它以专利信息资源利用和专利分析为基础,通过对专利所承载的技术、法律、市场等综合分析,揭示相关产业领域竞争格局和动态,推动重点产业专利协同运用,培育形成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新模式。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说,假如把某个产业比作一辆汽车,“专利导航”就是给它建立一套GPS,通过对专利信息的综合分析,明确产业方向、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赢得产业优势,其中的专利信息就是这套GPS的数据库,专利信息分析将引导产业以最佳路径驶向目的地。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贺化认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之时,国外跨国公司为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竞相加强市场区域的专利布局。而国内地方产业发展亟需转型升级,但存在着重重困难,专利导航适应国际产业竞争环境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应运而生。

    去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始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主要以专利分析、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为基础,把专利运用嵌入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中。

    由此,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上海张江高科这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增加了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的名字。同时成为专利导航实验区的,还有苏州工业园、杭州物联网产业园、郑州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长春高新区、宝鸡高新区。

    目前,首批8个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已先后启动试点,产业覆盖光通信、纳米技术应用、超硬材料、钛产业等新兴领域。

    助推优势产业找准“方向

    专利导航既能发现产业的优势所在,也能发现产业发展陷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副司长雷筱云说,专利导航可以起到优化决策、支撑产业、引导创新、强化基础的作用,建立起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专利协同运用机制。

    试点启动以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和其他几个专利导航实验区以专利导航为基础,在激励创新主体的创造和运用等方面,工作步伐明显快于其他一般园区,并强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数据显示,在专利方面,武汉东湖高新区一直名列全市前列,专利申请总数超过1.2万件,今年同比增长近17%。“光通信产业专利导航试点,激发了光谷企业创新活力。”武汉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局长李世庭说。

    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认为,专利导航将避免企业做无用功。通过研究相关机构定期发布专利分析报告,企业可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动态,确定技术研究方向,如通过攻关掌握技术后才知已被申请专利,严重浪费资源。

    专利导航促进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光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知识产权成果推广平台进一步完善,企业专利实施率达到80%以上。

    其他各试验区也成效初显。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移动互联网产业已形成规模,并涌现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这些企业提交专利申请累计超过11万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9.9%,专利数量在全国高新区中领先。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利导航实验区启动以来,建立了生物医药大型研发平台和产业体系,初步完成药物品种专利研发布局。目前已形成新药产品260余个,获得新药证书超过50个,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占生物医药企业总量的28%。

    苏州工业园区则初步形成了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专利申请年均增长30%,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50%,该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超37件。陕西宝鸡高新区钛产业专利导航实验区已成立陕西省钛及稀有金属材料产业专利联盟,“宝鸡?中国钛谷”已入驻企业 443家,拥有专利 237件。

    业内人士指出,专业导航试点地区应重点提升专利质量,促进转移转化,加强运用保护,更加全面、有效地利用专利大数据,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为全国专利导航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