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园风·育新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三全育人”离不开科研沃土
2019年6月,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学校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育人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一年多来,各单位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稳步、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报特开设湖北大学“三全育人”专栏,陆续分享相关单位特色做法和经验,展示我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探索成果。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生周子傲被保送至浙江大学和西湖大学联合培养硕博连读,他曾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两篇,以第三作者在国际顶级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一篇,影响因子高达37.5。
材料学院实验室,学生们正在做实验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要求加强科研育人,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科研育人”着手,探索形成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全方位科研协同育人的工作方法。
“育人是我们的使命,而科教融合也是将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材料学院党委书记何顺进介绍,学院实行“全员导师制”和“学长学姐制”,给每位本科生配有相应的导师,全程指导学生课外创新、实习实训等活动,还有学长学姐“手把手”带低年级学生做科研项目,为之答疑解惑。
今年10月,2017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刘佳鹏被保送至北大读研。刘佳鹏在大一进入学院实验室,四年来在导师、学长学姐的帮助及自身的不懈努力下,斩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等奖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多类奖项,并成功发表三篇SCI论文。“学院给我提供了很多科研的机会和条件,导师和学长学姐也非常热心,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刘佳鹏说。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更紧密融合,从2017年起,学院实验室开始面向所有本科生开放,鼓励更多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最忙时,除了研究生,还有十几名本科生同时进行科研工作,科研氛围十分浓厚。
近三年来,学院本科生在各类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申请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包括全国一等奖、金奖在内的奖项15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8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多项赛事中获得百余项省级及以上奖励。“高材类科研团队团支部”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国家级最高荣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本着“科研育人”的原则,学院教师在课程中会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李草是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师,主要负责《高分子材料概论》等课程,在课堂上,他会引入最新的科研进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并结合实际科研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结合自己的授课内容去反哺科研工作,介绍本科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培养也很重要。”
此外,为培养材料学院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材料学院实施“科学品质锻造工程”,重点针对学术类学生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个人有一本影响自己一生的经典著作、每个人有一项可以坚持一生的文体爱好、每个人有一位成长导师。教师还将参与科研育人工作,作为职称晋升考察内容之一,以培养教师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我们为立志投身科研事业的学生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同时为专注实务工作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材料学院副院长王国成说,针对本科就业的同学,学院近年来打造“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采取“3+1”(即3年理论教学+1年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前三年,在校导师为本科生学习科研等进行辅导,第四年在学生企业实习时,学院聘请企业导师进行专业指导。近三年来,约有20余名学生到广东嘉宝莉公司、深圳宇阳科技有限公司等7所大型企业实习学习,收获了不少实践经验。
据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学生对学院育人满意度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科研育人氛围影响下,学院育人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典型,包括大三就在国际化学领域顶尖杂志《材料化学》上发表文章的2012级学生郑迪威、保送至厦门大学硕博连读的2016级学生周诗远、手握4篇SCI的周子傲……今年,学院考研率为49.87%,再创新高。
“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科研优势也要转化为育人优势。”何顺进介绍,近年来,材料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攀升,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350余项,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已近9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近800余篇,授权专利200余项,“学生的茁壮成长离不开科研的沃土,我们扎实推进‘科研育人’,带动‘三全育人’整体建设,实践证明,育人效果正在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