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从同性恋角度关注艾滋病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近5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主要以性传播为主,主要是男同性恋性传播。(11月30日《新京报》)
留意近些年来的报道不难发现,每年的这一时间节点上,关于艾滋病的调查报告都会发布,而对于这些内容的报道,则基本上都是程式化的。比如,大中学生的感染者上升;男同性恋性传播为主要途径;在校大学生是防艾的主要人群……尽管这样的报道属于内容的客观描述,但让人担忧的是,每年这样的议程设置,仍旧是信息的选择性呈现,不利于公众客观理性地认知艾滋病。
青年学生成为防艾的人群重点,这足以说明当下学校性教育的滞后乃至缺位,也呼唤相关部门补上防艾知识等性教育短板。但要看到,艾滋病与男同性恋并没有必然联系,是性行为没有采取安全的防范措施,才增加了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
从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报告现存活15-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152例,占全国感染的1.6%”。由此可见,尽管青年学生中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在逐年上升,但其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这么说,并不是说关注在校学生防艾不重要,而是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为全面和宏观的视角,来理性地认识艾滋病和同性恋群体。
要看到,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不正当的性行为、吸毒和母婴遗传四种途径传播。男同性恋不正当的性行为传播不是唯一途径。
这种单一视角的报道,在不断地加剧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标签化认知,使得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极易将其与同性恋者捆绑起来。使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多数停留在了男同性恋者这一群体身上。还呈现出一种轻佻化、娱乐化的倾向,从而淡化了防艾的主题。(张松超)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