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狭隘理解“基层”

18.04.2016  10:02

  肖擎

  前不久,在我省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上,来自省属某高校的负责人在交流经验时讲到,“大学本身就是基层单位,要经常同师生一起商量工作,一起解决问题”。说的虽是大学的事情,但这番有关“基层”的话语引起在座不少领导干部的共鸣。“不积累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经验,长期下去,我们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不少干部都有这样的警醒,但基层在哪里?怎么在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中积累经验?有的人是两眼茫然。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实实在在拜群众为师,不少干部都有这样的认识,但真要行动起来,有的人却不知从何下手。说是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这些地方到底在哪里?顿时哑然。凡此种种,归纳起来,都可以说是不了解基层,对下基层的内涵理解还不够。

  在建筑中,基层指的是面层下的构造层,包括填充层、隔离层、找平层、垫层和基土等。治国理政中的“基层”,也有深刻所指。有人说,基层就是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厂矿车间;也有人说,基层更多是那些条件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这都有道理。但如果放宽视野,我们不能不看到,基层既不完全是个跟距离远近有关的地理概念,并非穷山恶水之处才叫基层;也不完全是个跟发展水平有关的等级概念,并非发展滞后之地才叫基层。

  挨家挨户到群众家里去,特别是多到困难群众家里去,掀一掀锅盖、摸一摸被窝、拉一拉家常,这是走基层;到群众意见大、呼声大、怨气大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这也是走基层。到一些往往被人认为苦脏累的生产领域去察实情、办实事,这是到一线;不把办公室当成工作的唯一地点,而是去服务的对象所在地,完善思路、解决困难、总结经验,这也是到一线。

  对有的干部而言,山高水远,要明了情况,基层确实有要去“”的问题,但对有的干部来说,本身就在基层,整天面对的就是“一线”问题,基层就不只是个“”的问题,而是关乎职责所在、分内之事。对有的干部而言,群众说一句“就冲你一屁股坐在这个带灰的小板凳上,俺今天就和你交交心里话”,可以说明基层“下得去”、“下得好”。但对主责一方的领导干部而言,“身入”基层,“心到”基层,就不仅看走进农家、下到田头、深入车间、下到矿井的具体展现,更看他们身为第一责任人,在主责一方的“大基层”,有没有“服务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的大担当、大落实、大作为。

  当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给那些“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的人开出药方,“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就会明白,服务群众的前沿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改革发展的战场在哪里,一线就在哪里。丢掉“官气”,沾点“土气”,承接“地气”,集聚“人气”,才能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的心坎上去。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