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防范不敌"内部失守" 高考替考为何能闯关
新华网北京6月1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刘晓莉)河南杞县高考替考事件持续发酵,已查实高考替考考生127人,引发外界高度关注。每年高考结束后,各地教育部门都会公布查处舞弊考生的人数。根据多方调查,虽然高考防止舞弊的技术日趋完善,但替考等舞弊事件仍然年年发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失守,金钱和权力的介入让本应公平的高考变得不再神圣。
那些年,我们所经历的高考替考事件
事件一:2006年,陕西省洋县高考发生替考事件,由个别教师出面组织部分高二优秀学生参加替考。
事件二:2007年,河南郸城、安徽砀山都发生了严重的高考替考事件,其中砀山县有41名在校大学生被雇参加高考替考。
事件三:2008年,甘肃天水发生23名考生替考事件。因一名考生考场涂改名字引发监考老师警惕,后经调查,高考替考生全部为山东籍,被替考人员中有21人为山东籍,2人为天水籍,替考考生来自于同一所中学,由两名老师带队从山东到天水替考。
事件四:2011年,广西梧州市成人高考查获15名替考“枪手”。由于正式考生的实际年龄集中在30岁到50岁之间,而替考人员多为20多岁的年轻人或在校学生,很容易被发现。
事件五:2012年,河南查出25名高考替考者。
事件六:2014年高考前两天,山东省18名大学生打算到河南做高考“枪手”,还未动身就被济南警方抓获。6月5日,山东省济南警方抓获了计划跨省组织高考舞弊的嫌疑人王某及其招募的18名大学生“枪手”。
事件七:2014年6月,河南杞县高考替考事件已查实高考替考考生127人,考生跨省替考。目前正在调查。
暂且不讨论高考防止舞弊的技术和措施是如何地高科技和严密,但仅仅内部失守一项,足以让众多高科技与规定黯然失色。人为关系的打通,让冰冷的机器和制度也无可奈何。
利益驱使无疑是高考替考的源动力。仅拿此次河南杞县替考事件为例,买通关系,打点一个考场起码7万;“枪手”的价码——考上二本两万,一本三万,重点一本五万,如果考上了全国名校,酬劳还可以商量。而替考者考了高分,家长和考生都受益。济南被抓男子张某、王某供述,按照约定,“枪手”的酬劳视被替考人所考上学校的层次而定,一般一本是4万,重点名校是6万,二本大约是两三万,即便考不上,也可以拿到3000元的辛苦费。不过,经过多层盘剥,只有60%的钱能真正到“枪手”手中。
从历年曝光的替考案可见,总有大批公职人员涉案,其中多来自公安、教育系统,尤其是这两系统中的户籍部门和招生部门。2008年天水替考事件中,麦积区琥珀派出所所长刘小斌收受贿赂1.2万元,办理6个替考考生的假户口,在调查中,又指使工作人员做假账,掩盖犯罪事实;中滩派出所户籍员邹荣在调查中,为了掩盖违法行为,竟然将违规入户的两个替考考生的户籍以死亡原因注销。天水市秦州区招办在审查中发现了高考移民考生,但秦州区招考中心主任缑金海在收受1000元好处费后,仍给移民考生发放了准考证。
河南省高考考场普遍采用指纹验证机。为此,替考组织者专门为“枪手”准备了一个以假乱真的指纹膜。在杞县替考过程中,有替考生指纹发生问题,但后来监考老师依然放行,这其中无不是金钱在起作用。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可达指出,内部的失守,是多么严谨的制度和多么先进的技术都无法规避的,总会有漏洞的存在。要想真正杜绝高考替考现象,从内部严厉打击内鬼最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