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梁上坝” 湖北省京剧院新排《杨门女将》
国家京剧院著名导演孙桂元应邀到汉,连日来,紧锣密鼓地指导省京剧院排《杨门女将》。
作为久演不衰的京剧经典剧目,该剧行当齐全,有文有武,剧情跌宕起伏,唱腔旋律优美,被视为是检验京剧院团实力的试金石。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直言,“省京作为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不能没有这种大戏。”
京剧《杨门女将》是国家京剧院的保留剧目,首演于上世纪50年代末。数十年来该剧成为了演出团体最多、演出场次最多、出访演出最多、推出人才最多的剧目之一。
省京剧院曾于上世纪80年代排过此戏,但当时力量有限,未能真正呈现该剧全貌。去年,该剧院觉得时机成熟,筹划重新排此大戏。梨园界把各行当中的名角称之为“梁柱”,名家名角一起上,叫“全梁上坝”。因这部大戏行当齐全,省京剧院派出了最强大阵容,老中青演员齐上阵。由优秀青年演员潘欣、陈晓霞、于巧云、杨帆分别饰演穆桂英、佘太君、杨七娘、杨文广。国家一级演员裴咏杰、王小蝉、尹章旭、谈元、董宏利等,都饰演重要角色。
最近一周,省京剧院邀请国家京剧院的复排导演孙桂元,来汉指导、讲排。孙桂元从把握节奏、揣摩人物心理,甚至一招一式的规范上悉心指导,使得演员们有了质的提升。
该剧将于23日、24日,在武昌京韵大舞台公演。(记者海冰、通讯员周琥、孙彩霞)
相关报道
发展京剧,先要在传承上下足功夫
——访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
“京剧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讲究’”,唱做念打武、手眼身法步,都有一套严谨的程式”,省京剧院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说,甚至桌上摆的、手里拿的,以及演员的服装,包括里面的彩裤,头上戴的,都是前辈艺术家根据剧情、京剧行当需要设计的,不能随便改动。舞台上一个右转身,劲头是在脖子上,还是在腰上,或者全身一起配合,都有规范。
朱世慧认为,“京剧因为传统戏成为国粹”,发展京剧,首先要在传承上下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整理改编、移植地方戏、创排现代剧等。省京剧院很重视经典传统戏的传承,建院以来,全院可上演剧目有300余出,其中,传统戏达260余出,且流派纷呈。朱世慧说,京剧观众不同于电视剧观众,看过就不会再看,很多经典传统戏,戏迷都烂熟于心,但依然会看,他们希望看到不同流派、不同名角的演出,经常出现台上演员唱、台下跟着和的局面。“要呈现给观众不同流派原汁原味的京剧,就必须在传承上下足功夫,否则可能误传,甚至出现山寨版。”朱世慧称,近十年来,省京剧院请来叶少兰、刘长瑜、孙毓敏17个流派的170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手把手对演员进行指导。演员们扎扎实实跟前辈学,在《杨门女将》中饰演佘太君的陈晓霞,先在国家京剧院培训班上跟京剧名家王晶华学,之后又被派到上海跟著名老旦演员王梦云“单学”。
近年来,省京剧院将一个个经典传统大戏立于舞台,离不开演员们的真才实学。朱世慧称,类似《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这种戏,以往多半是合作戏,几个院团的名角一起出演。因里面的角色,如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黄盖、蒋干等,个个都有分量,一个演得不到位,就影响整体效果。但省京剧院硬是将它排了出来,到京剧大码头京、津、沪等地演出,还很受欢迎。“我们要求‘排一出留住一出’,而不是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朱世慧说,这些经典传统戏排出来后,除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国交流演出外,还经常在周末惠民演出、送戏下乡等活动中上演。(记者 海冰)
(责任编辑: 肖进安)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