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省农机化工作成效显著
截止6月28日,全省17个市州全部向省局报送了上半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我们对各地报来的材料进行了认真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总的来看,上半年全省各地农机化工作抓得主动扎实,取得了一些成效,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的工作预期。同时,各地还对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下半年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有关情况如下: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特点
上半年,各地农机化工作呈现出六大特点:
一是 工作谋篇布局早、行动落实快。 上半年,各地及时出台文件、召开会议、举办活动,对今年和“十三五”时期各项农机化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安排,积极争取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如黄石、襄阳、黄冈、鄂州、荆门、孝感、咸宁、恩施、天门和神农架林区等地通过召开农机化工作会议、举办“机手大培训、机具大检修和农机闹春耕”等活动,启动购机补贴实施工作会议等形式,对全年乃至“十三五”期间的农机化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拉开今年农机化工作大幕。
二是 补贴政策执行更加规范、手续更加便捷。 各地按照农业部“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的九字方针,进一步压缩购机补贴品目,强化购机补贴绩效考评,优化购机补贴操作程序,敞开补贴重点机具试点,积极探索电商销售农机模式和跨区域购机模式,大力推行集申请、购机、开票、核机、喷号、拍照、培训和办证等“一站式”服务,极大方便了农民选机购机,促进了购机补贴政策的规范实施。
上半年,全省使用补贴资金3.5亿元,占首批已下拨资金的51.5%,补贴各类农机具4.4万台,有效拉动农民投入近9亿元,受益农户达3.4万户。襄阳、黄石、荆门、孝感、荆州、仙桃等地实施相对较快,进度超过了50%,其中襄阳市对重点推广机具实施叠加补贴,带动了补贴政策的快速实施,目前该市第一批下拨的补贴资金已全部实施完毕。
三是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力度大,农机作业水平明显提升。 各地按照部省关于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活动要求,积极筹措资金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探索适宜本地作物和区域特点的机械化技术路线和生产模式,有效带动了全省农机作业水平的快速提升。如武汉市在江夏区和东西湖区分别开展了大豆和蔬菜全程机械化试点,并依托黄陂利梓、凤凰诚成、蔡甸腾飞和东西湖天下先等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适宜本地作物和区域特点的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和生产模式。十堰市着力在探索水产养殖、茶叶、红薯、玉米等产业(作物)机械化上下功夫,全面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取得了较好成效。宜昌市通过举办马铃薯、柑橘、棉花、茶叶、玉米和水稻等全程机械化观摩活动,全市农机化呈现了全面推进势头。荆门市依托农机院士专家工作站,大力开展棉花、玉米、大豆和大蒜机械播种试验示范,攻克了江汉平原棉花机械播种的技术难关, 京山县荣获全国首批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 襄阳市在襄州、枣阳、谷城和南漳等地分别开展了小麦和玉米全程机械化及山区丘陵机械化生产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孝感市在汉川、大悟和安陆等地分别开展水稻、花生、油菜等全面全程机械化示点。荆州市在全市确立创建荆州区、公安、松滋和监利等4个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咸宁市在全市创办了21个全程机械化示范点。仙桃市制定了《水稻玉米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并将该市9家农机合作社作为主要实施主体,取得了较好效果。天门市通过农机“田间教学”等活动,全力推进“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建设。
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全省完成机耕面积4312万亩、机耕率达94.7%,机收小麦1643万亩、机收率达95.8%,机收油菜902.5万亩、机收率达52.99%;机插(播)水稻1279.14万亩,机插(播)率达49.5%。小麦和油菜机收水平、水稻机插(播)水平同比均有所提高。武汉市机耕率首超95%,小麦、油菜机收率同比提高1.65个百分点,早中稻机插率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襄阳市机整率达97.5%,小麦机收率达96.9%,玉米机播率达62.2%;鄂州市小麦机收率达96.8%,油菜机收率达66.84%;荆门市机耕率达98%,水稻机插率达66%,油菜机收率达85%,小麦机收率达98%;随州市机收率达95.33%,同比提高3.31个百分点;仙桃市大、小麦机收率接近100%,油菜机收率达61%、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咸宁市建设的全程机械化示范区耕整、播种、收获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主产区油菜机收率达75%。
四是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农机抗灾救灾、机械化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齐头并进,取得新成效。
在推进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方面, 各地农机部门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成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专班,对辖区内的收割机实施管理,组织机手安装下割刀和切碎装置,控制机收留茬高度并确保秸秆粉碎还田。如仙桃市财政拿出2500万元用于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作业补贴和秸秆粉碎机具补贴。宜昌等地通过举办秸秆机械还田和综合利用现场推进活动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上半年,全省油菜、小麦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在80%左右,部分地区超过了90%。如襄阳市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88.5%;荆门市油菜、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率达72.5%,综合利用率达95%;荆州市秸秆还田率达95%,同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咸宁市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75.6%;潜江市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80%,综合利用率超过95%。
在组织农机抗灾救灾方面, 针对今年异常气候,各地认真落实省里的部署安排,积极准备,投入农业抗灾。荆州、孝感、黄冈、咸宁和神农架等地成立了农机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农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备足了防汛抗旱所需的农机具。在洪涝灾害的集中时段和县市,及时调配抗灾机泵等设备。初步统计,全省已投入排涝机具5000多台套。
在实施机械化精准扶贫方面, 十堰、鄂州、荆门、潜江、天门等地扎实推进机械化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在购机补贴政策和农机财政专项支持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倾斜。鄂州、潜江和天门等地还动员农机合作社为贫困户免费提供作业服务。荆门市着重实施机械化技术扶贫,在贫困地区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也收到了较好效果。
四是新型农机服务主体不断增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 各地加大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的指导力度和扶持力度,着力提高农机合作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购机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农机金融租赁、机库棚建设和全面全程机械化试点等项目和资金优先投向农机合作社,我省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如鄂州市引导该市9家农机合作社组成鄂州市梁农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加大对4家维修网点考评力度,促进农机维修服务网点提档升级。孝感市会同石油部门在全市开展了“送油到田头、服务到机手”活动,向合作社机手发放“优先优惠加油卡”1.5万张,确保了农时季节生产用油的及时供应。荆州市农机合作社比去年增加了24家,合作社达到263家,且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黄冈市新发展农机合作社8家,新建农机合作社联社1家,合作社总数达到288家。神农架林区在所辖8个乡镇建立了9个农机维修网点,农机维修网点在乡镇实现了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农机维修难。截止6月底,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100余家,合作社员达7.2万人,服务作业面积3824.6万亩,服务农户150多万户。
五是 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抓得紧,形势总体平稳。 各地坚持把安全生产挺在前面,坚持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一起抓,坚持在春耕和“三夏”等重要农时季节,大力开展机手培训、机具检修和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加快“变型拖拉机”移交管理,同步推进农机监理员换证培训、农机安全检验、农机事故应急演练和农机安全检查,确保了全省农机安全生产态势平稳。
武汉、十堰、鄂州、荆门、仙桃和潜江等地加大“警监联勤”执法力度,大力举办农机事故应急演练,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监管的各项措施。宜昌市通过召开全市农机监理站长会议,开展县域农机安全生产交叉检查,强化了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襄阳、鄂州、荆州、随州、恩施、天门和神农架林区等地通过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举办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构建了推动农机安全生产监管的长效机制。孝感市争取财政资金500.7万元,用于农机免费监理,保障了农机监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咸宁市与全市72家农机合作社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仙桃市与1000多名农机驾驶员签订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天门市举办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农机安全知识讲座,压实了农机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荆门市推动陕西、湖南、湖北、河南驻马店“三省一市”在屈家岭区成立了“农机互助保险跨区作业服务联盟”,为农机化发展增添了一份安全保障。
上半年,全省发生农机事故298起,死亡2人,受伤31人,受损农机具215台套,直接经济损失52.857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0.74%、50%、31.11%、28.33%和7.34%。
六是 履职尽责工作抓得扎实,部门作风进一步改善, 各地农机部门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强化履职尽责,着重能力提升,将业务工作与各项政治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两手抓,实现了部门履职尽责和干部能力提升的良好促进。鄂州、黄冈和神农架等地制定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并在门户网站开辟了“两学一做”学习专栏,公布了履职尽责项目清单。孝感市还与党员干部签订了“双承诺书”,并在孝感日报公布全市农机系统履职尽责督促检查的“五项承诺”。天门和神农架等地建立了“党员固定活动日”或“支部主题党日”。神农架林区还制定了财务管理等8项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制度管人、管事的理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各地反映的情况,当前我省农机化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购机补贴实施进度不平衡。 受购机补贴政策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粮油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农民种田积极性受挫、购机意愿下降,上半年我省购机补贴实施进度总体偏缓,且呈现出平原丘陵地区进度快,山区进度相对较慢的状况。武汉、十堰、宜昌、黄冈、随州、恩施等地购机实施进度不到50%。
二是农机装备结构不优。 局部地区单位面积农机动力拥有量相对饱和,单机作业规模和效益递减;一些高能耗高排放老旧农机仍在超期服役,低值、低技术含量的农机仍然有一定市场;拖拉机违法载人、酒后驾驶、机具带病作业、非法改装等行为时有发生,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三是农机化有效供给不足。 适应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提档升级需求的农机化装备不足,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农机技术推广人才缺乏,公共和社会化服务明显跟不上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难度加大。同时,农机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既存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又有作物之间的不平衡,还有作业环节之间的不平衡。
四是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农机“停机难、行路难、维修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明显改观,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薄弱,农机化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经费不足,农民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秸秆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推广上专项支持很少。
三、下半年工作建议
针对上半年工作情况和当前农机化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地要进一步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争取如期实现年初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要进一步在规范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上下功夫 。 省局将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尽快下达中央第一批预留的购机补贴资金。各地要进一步强化购机补贴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促进购机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和农机深松作业补助等惠农补贴政策规范实施;加大购机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信息公开力度,鼓励、引导农民和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抓住补贴资金比较充裕的机遇,积极主动购买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急需的秋冬种生产机械及农机深松整地机械,促进农机装备水平提升、结构优化。
二要进一步在深化全面全程示范创建上下功夫。 省局将在继续办好16个省级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试点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的湖北省全面全程机械化试点工作。各地要按照部省关于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扩大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试点,将有关涉农项目资金优先投向开展全面全程机械化试点的区域和农机新型服务主体,探索不同作物和不同区域类型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促进全省农机作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要进一步在抓好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上下功夫。 各地要重点抓好晚稻机插、油菜和小麦机播、玉米机收、农机深松整地、机械高效植保、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等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加强与涉农各行业协作,积极开展机艺融合研究和模式攻关,积极探索“互联网+”在农机化领域的应用试点,全力抓好农机抗灾救灾等重点工作。力争使我省水稻、小麦和油菜机械播栽水平分别达到45%、55%和40%以上,玉米机收水平达到30%以上,水稻机收水平稳定在95%以上。
四要进一步在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的培育力度、机耕道和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要将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主体作为推进全程机械化的主要依靠对象,鼓励农机企业与农机合作社合作,推出具有区域特点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五要进一步在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上下功夫。 各地要组织好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农机防汛抗旱、安全生产隐患排查、驾驶人考证、年审年检和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活动;举办好农机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活动,进一步营造农机安全生产氛围,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全面完成2016年农机“三率”管理目标,确保全省农机安全生产态势平稳。
六要进一步在提高部门履职尽责能力上下功夫。 各地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和服务质量。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大督查和问责力度,促进相关问题的整改落实;要进一步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始终把权力置于有效监督制约之下,确保干部职工廉洁从政;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当前农机化发展的新常态,深入基层开展农机化重大课题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