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城市群区域从竞争走向竞合 撬动协同发展大棋局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在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热潮中,长江三峡区域,这个山高水长的湘鄂渝交界地区,正在谋划建设“三峡城市群”,携手走向融合发展、协作发展!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间1000多公里的狭长“真空地带”,建设“三峡城市群”,破解三峡区域发展瓶颈,推动长江经济带东中西整体开发、互动发展,成为继三峡工程后,三峡区域人民最强烈的期盼。
9月15日,“中国社科论坛—三峡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全球两百余名专家学者、三峡区域湘鄂渝14个城市的代表“慧”聚宜昌,谋划建设“三峡城市群”,共商三峡区域城市协作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战略分段落地。湖北、重庆、湖南三省市达成“建设三峡城市群、共襄长江经济带”共识,欲联合推动“三峡城市群”建设。
时代呼唤“三峡城市群”
长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汇聚了超过中国40%的人口和生产总值,未来几年将达到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流域经济带。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有8处提到宜昌、16次提到三峡。在国务院发布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中,宜昌被列为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同作为我国新世纪三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国家重点战略正式拉开序幕。
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说,长江经济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超大城市群。在长江上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需要一个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城市群增长带,以弥补长江中上游发展的缺陷,担当起协同推进长江中上游发展的重任。
王伟光所说的“城市群增长带”,正是“三峡城市群”,包括湖北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重庆的万州、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湖南张家界、岳阳、常德等地,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3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37万亿元。
这里既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影响区,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此前,由于三峡工程论证建设周期长,国家长期控制对三峡地区建设投入,导致这一区域底子薄、欠账多、发展慢,成为整个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最滞后区域之一。
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认为,这一狭长地带,在增长极极化作用下,区域各种资源被周围城市群大量吸收,形成经济“塌陷区域”。 规划建设“三峡城市群”,可加速形成协作互动格局,避免形成“塌陷区域”和“真空地带”,解决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滞后局面。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认为,长江经济带如一条巨龙,舞动巨龙仅靠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大支点是支撑不起来的,“三峡城市群”作为这条巨龙的新支点,填补了三角洲与成渝城市群之间千余里的“真空地带”,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一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副秘书长斯特凡•开普斐勒认为,深入推进“三峡城市群”战略实施,关键是要在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扶贫开发、内陆开放合作等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促进三峡区域城市之间的协作、发展和共赢,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
2013年,宜昌率先就三峡区域城市协同发展提出构建“三峡城市群”战略设想,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及各方面高度认同。
2015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宜昌在“三峡城市群”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全国“两会”,湖北人大代表提出将“三峡城市群”纳入长江经济带统筹规划建设,引起全国人大高度重视。
一个新的城市集群——“三峡城市群”,正在应运而生。
建立“三峡城市群”的坚实基础
三峡区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试验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合围之中,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迫使加强合作成为必然选择。
今年9月,一系列推进三峡区域合作的行动在宜昌市落地生根,新一轮三峡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9月14日,宜昌与新疆伊犁签约,“宜新欧”水公铁联运国际通道战略从幕后走到台前,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与三峡枢纽港区开辟双向通道,宜昌成为对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最佳节点。
9月16日,鄂渝连续第6年联手轮流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来自周边市州县的代表齐聚宜昌,共同推介旅游精品。鄂渝两地签署《2015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备忘录》,谋划推动三峡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
9月17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与宜昌签订合作协议,将直接投资和带动投资300亿元,建设长江三峡物流体系、开发三峡旅游资源、新经济开发区等项目。
在此期间,三峡区域旅游联盟、交通联盟、文化联盟、卫生联盟、广电联盟等五大联盟成立,湘鄂渝边界媒体联盟(报纸)扩容至14家,三峡区域协作跨上新台阶。
宜昌市旅游局副局长李强说,文化旅游已成为三峡城市群的 “名片”和产业辐射互动的首选。
去年9月25日起,三峡大坝景点对国人免除门票,拉动了三峡区域旅游全线飘红。鄂渝多城出台鼓励旅游企业组团合作的奖励措施,目前,宜昌已开通至神农架和巫山、奉节的旅游直通车,正在建设的宜昌至张家界高速公路,也已纳入了旅游企业的谋划蓝图。
宜昌通则三峡通,三峡通则长江通。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三峡船闸年货物通过量突破1亿吨,提前19年达到设计水平。预计2030年以前,长江上游地区的货运物流量将会持续保持年约20%的增速发展。三峡水利枢纽建成之后,其通过能力成为影响三峡航运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峡地区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所在,规划“建设三峡城市群”,统筹三峡区域发展,有利于加快三峡现代交通物流综合枢纽建设,破解长江经济带交通发展瓶颈。
宜昌是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地理界线,也是畅通长江三峡、盘活长江黄金水道重要棋子。近年来,宜昌坚持打造长江三峡航运物流中心,打通“宜新欧”水公铁联运国际通道。湖北省交投集团将投资1500亿元兴建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个立足三峡、呼应汉渝、多式联运、服务全国的立体综合型枢纽格局将在宜昌全面形成。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说,宜昌境内237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约占长江通航里程的十分之一,通过沿江突破构建万亿经济带,推动“三峡城市群”建设,增强综合枢纽功能和区域合作水平,宜昌正逐步成为长江上下游经济区互联互通的“节点”。
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介绍,2012年以来,宜昌致力于搭建新区、高新区、三峡旅游新区、三峡枢纽港区“四大平台”,布局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六大千亿产业,成效显著,生产总值连续十年高增长,2014年突破30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中部同等城市中居第2位,在长江沿线同等城市中排名第4位。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说,宜昌是三峡次区域最大的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负有聚集产业,集中人口,带动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宜昌已经具备带动、辐射周边的基础和能力,是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不仅对于宜昌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让“三峡城市群”释放巨能
在湖北与重庆之间培育新的省际城市群,呼应汉渝、衔接中西,促进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造福百姓,已逐渐在三峡区域城市间形成共识。
巨大的政治效益——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三峡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事关重大。后三峡时期,规划建设“三峡城市群”,将有利于《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更利于在公平的基础上帮助百姓脱贫致富,三峡地区建成深度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典范,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和中国梦生动实践的重要窗口。
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峡城市群”地处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区域,是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地、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矿产能源基地,形成了互为补充的产业体系。规划建设“三峡城市群”,有利于各城市整合资源,发挥比较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建议,“三峡城市群”要坚持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充分利用宜昌、恩施和神农架的水力、旅游、矿产和农业资源,荆州、荆门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以及重庆、湖南相邻省市的其它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放大区域整体优势。
巨大的生态效益——
三峡地区是碳汇交易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受益最大的地区之一。在“三峡城市群”内对产业布局合理规划,有利于建立区域内生态建设和保护联动合作机制,加强三峡库区、流域以及库区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三峡生态文明一体化发展。
欧元50集团主席,法国前财长埃德蒙·阿尔方戴利认为,“三峡城市群”建设是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创造第四级,要通过转变现在城市发展模式,找到一条生态文明发展新道路,对探索中国新型城市化模式,将会有非常好的表率作用。
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三峡城市群”内,可通过建立系列一体化的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民生改善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建设,真正发挥城市群的同城效应,造福百姓。
黄楚平表示,宜昌将全方位推进与兄弟城市的交流合作,形成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势。将着力打造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交通物流枢纽区,打造理念新、门槛低、政策实、服务好的创业创新先行区,打造互利互惠、安全高效的内陆开放开发试验区,联手打造中国内陆腹地的休闲度假胜地,使三峡区域成为水清地绿天蓝城美的生态廊道,推动区域内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绿色化联动协调发展,使三峡区域成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文/蔡钧庭 付章良 刘良伟 易石轩 图/李程)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