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激励三代人 孝感一家庭传承先辈札记
湖北日报讯 (记者梁晓莹、通讯员韩和平)5本写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先祖札记,被孝感一家庭三代人先后珍藏并细细品读。泛黄的纸页所传递的爱国感怀与为人之道,一直被后辈尊崇、传承。
昨日,记者在孝感市北京路的杜宇家中见到这几本札记。它们全用行书小楷工整写成。其中一本《信札摘要》年代较早,注明“杜春荣”录,书脊上有“庚戌年仲夏月吉日”字样,即清宣统二年。
杜春荣是杜宇的太爷爷。据杜宇80岁的父亲回忆,杜春荣出生于清末,是清廪生周陶卿的学生,曾考过秀才,后在老家秭归开私塾。几本札记多是他当私塾先生时所抒发的内心感悟,多为教育后代如何做人。如《壮行歌》,举出东汉杨震、班超的例子,教育后辈应“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可为梁下为栋;诗书必不终负人,人虽薄吾吾自重”。另一本札记,在醒目处抄录周陶卿的《五不诗》(即不嫖、不赌、不嚼、不摇、不吸毒),教导后人不走邪路。一些诗文感情充沛,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如《挽前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昊天不在,降此鞠汹,望民国前途只堪一哭……泰山其颜,吾将安仰,为先生大事,已足千秋。”还有篇目写道:“蛟龙不肯池中老,必拨云雾见青天”“最是中原残破日,干戈满地待人收”等。
几本札记的纸页可发现明显油迹。原来,杜春荣去世后,手稿由杜宇爷爷传给杜宇大伯保管。文革期间,杜家人曾将其包在油纸包内,深埋地下。大伯去世后,又由杜宇父亲保管。
“上星期,爸爸把这几本札记交给我。讲清来历后,让我仔细研读,好好保管,一代代传下去。”37岁的杜宇是位文学爱好者,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研究了几天,仍有部分篇目不明其义,但感觉书稿或许对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历史研究有些帮助,希望能有文史学者能帮他一起研读。书稿已有破损,应如何妥善保管,他也希望得到专家指导。
(责任编辑 肖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