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成就巡礼聚焦残疾人事业 8500万残疾人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硕果
图为刘红全在自家的蘑菇大棚里
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做好残疾人工作,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11月4日,CCTV《新闻联播》“十三五”成就巡礼专题报道聚焦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充分肯定了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残疾人就业帮扶迈出坚实步伐,我国8500万残疾人正在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
今年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我国残疾人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记者从中国残联了解到,农村贫困残疾人数量从建档立卡初期的700多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48万人,到今年底将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
700多万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对于全国每个地区而言,这都是一场一对一的艰苦较量。
由于受身体障碍、劳动能力弱、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影响,贫困残疾人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也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十三五”以来残疾人生活状况普遍改善
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这成为指导此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等26个部门联合印发《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贫困残疾人及家庭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康复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有效扩大,确保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实现脱贫。
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中国残联带领全国各级残联组织通过深入基层、进村入户,查实情、解民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推动贫困残疾人的各项帮扶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脱贫攻坚效果显著。
据记者了解,“十三五”以来,我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简称“两项补贴”)实现了全覆盖,“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险个人缴费资助、农村危房改造等增强了残疾人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其中,作为国家层面创建的第一个残疾人专项福利制度,“两项补贴”是针对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所做的制度安排,它与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进行了有效衔接,巩固和提升了家庭对残疾人的照顾功能,已经分别覆盖1069.3万困难残疾人和1354.5万重度残疾人。截至2019年底,963.4万贫困残疾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其中300万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作为单人户领取低保。
图为生活在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的残疾人们
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老君店的幸福大院,84岁的张玉华和她64岁双目失明的儿子王有强住在这里。据记者了解,张玉华家中曾有五口人,其中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然而,天降横祸,小儿子、老伴儿以及女儿相继因病去世,只留下了因儿时服药致盲且智力低下的大儿子与她相依为命。
如今,年纪大了,张玉华照料儿子愈发显得力不从心,母子二人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这还不算什么,最令张玉华担心的是,她一旦去世,儿子该怎么办。
张玉华是不幸的,而她又是万幸的。今年3月,村里建起了幸福大院,张玉华和儿子被村干部接到了这里,此后,她再也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生活起居都有专人照料。
据记者了解,与张玉华一起住在这里的还有吴家沟、稻田两个临村的11位残疾人。
而这就是河南省南阳市建立的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医疗机构集中康复为主的“四集中”兜底模式中的一个缩影,它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残疾人面临的生活难、自理难、照料难、护理难、医疗难等“五难”问题,让贫困残疾人同步小康,不留一户、不落一人。
图为正在进行康复的残疾人
同时,“十三五”以来,康复、教育、服务设施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全面提升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已全面建立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全国接受康复救助的残疾儿童达39.2万人。新增20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和辅助器具适配率均超过80%。
随着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残疾人对就业以及全面融入社会有了更高的期许,希望以此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为此,“十三五”以来,我国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城乡165.4万残疾人就业增收。
今年58岁的刘红全,家住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街道办龙首村寇家洼组,2003年因患脉管炎腿部被高位截肢。
2012年,不甘认命的刘红全,决定通过发展生猪养殖改变窘迫的生活状态。他四处借钱筹款,在自家的院子里盖起了猪舍,养了几头母猪。可命运似乎就要故意捉弄他,刘红全养猪的这段时间恰逢猪市低迷、行情不好,再加上资金和技术的不足,一分钱也没赚到,反而又欠下不少外债。一筹莫展的刘红全看不到一点希望,甚至对生活的失去了信心。
2013年,刘红全被评定为龙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刘红全加入了黄陵县冯家沟菌业产销专业合作社,他不光学会了种植蘑菇的技术,并且拥有了自己的蘑菇大棚。2016年,刘红全家一棚的蘑菇就收入了几万元,终于摘掉了贫困户帽子。如今,刘红全又重新养起了猪,加上种植蘑菇的收入,每年可有4万多元的收入。
残疾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的同时,残疾人享有文体服务的质量不断提升,内容不断丰富,截至2019年底,“五个一”文化进家庭项目累计惠及近17万户残疾人家庭,“共享芬芳 共铸小康”已向中西部地区近70个县的基层残疾人带去了精彩的演出展览活动,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由“十二五”末的6.75%上升至2019年底的14.6%。
10月28日,首届华东地区残疾人文创作品展暨全国残疾人文创就业联盟成立仪式在山东济南举办,900多件残疾人文创成果集中亮相,这不光拉动了当地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更是走出了一条文化助残的新路子。
显然,“十三五”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残疾人事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残疾人普遍表示“十三五”以来生活状况改善,其中,对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等政策满意度尤高。
残疾人事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也是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就在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公布,其中涉及残疾人的包括筹办好北京冬残奥会、帮扶残疾人就业、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以及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等内容。
虽然,我国“十三五”残疾人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但仍要清醒的认识“因残致贫”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解决“因残致贫”问题面临的挑战。目前,在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中,大多数为劳动能力弱或无劳动能力的智力、精神、肢体重度残疾人,脱贫难度大,返贫风险高。同时,在已脱贫的残疾人口中有返贫风险和贫困边缘人口中的残疾人占比依然很大,他们收入来源有限、家庭支出大,加上受到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因素影响,极可能再度陷入贫困或成为新增的贫困人口,更需要特别关注。
中国残联建议,要抓紧研究建立解决“因残致贫”问题的长效机制,建立起精准的监测与帮扶机制,将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纳入防止返贫监测,进一步完善“因残致贫”家庭的社会救助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经济困境中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助残扶贫,加强和改善乡村为“因残致贫”家庭服务的能力,不断引导激励自强脱贫。
同时,“十三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推动建立健全了重大工程项目的年度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等制度,有力有效地推动了规划的落实落地。为此,中国残联建议“十四五”时期继续强化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具体而言,首先,建议强化对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基本民生保障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帮扶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虽然,“十三五”时期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但是,相当数量的残疾人部分甚至全部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过上自立的生活。为此,建议进一步落实特困残疾人托养照护、残疾人及其家庭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政策,进一步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福利补贴标准,加快发展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以巩固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其次,强化对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的投入。建议将投资重点更多放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上,放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特别是在帮扶残疾人就业方面,帮助残疾人通过劳动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不仅仅成为现代化的受益者、共享者,也成为建设者、贡献者。
再次,强化对服务能力提升的投入。从残疾人服务能力建设的角度,建议“十四五”时期在人才培养、科技支撑、信息化、社会力量参与和基层服务能力建设等五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专业化和便利化。比如,建议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同时,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进一步提升残疾康复的服务质量等内容。
可以相信,残疾人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将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链接: 央视网:[“十三五”成就巡礼] 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