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每天3.5万巡查组“禁烧” 去年730名干部被问责
荆州市八岭山镇新湾村一家秸秆收购加工合作社将从农民手中收购回来的秸秆进行打包。本报记者 傅坚 摄
长江商报消息 五一以来实行24小时值班制,地空一体“围剿”秸秆焚烧
□本报记者 刘迅
时下,正值夏收季节,湖北各地都在忙秸秆禁烧。5月23日,长江商报记者前往荆州探访,当走进荆州市禁烧办负责人陈世清的办公室,他正在打电话,给各乡镇布置禁烧任务。
记者看到角落放着一张行军床。陈世清说,从4月开始就围着禁烧转,24小时监测秸秆禁烧情况,太忙时没空回家,就在办公室休息。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他不时地看手机,他向记者解释,他们有5个禁烧的群,他习惯性地实时更新。
湖北省年产秸秆近3000多万吨。夏收季节,湖北省纳入国家考核范围的12个市(州),PM10浓度均值都呈下降态势。这一变化得益于湖北行政区域内禁止燃烧秸秆的“禁令”。在禁烧一周年之际,长江商报记者前往“禁烧”样本荆州进行探访。
去年730名干部被问责
5月23日,长江商报记者从武汉前往荆州,此时江汉平原正忙着收割油菜,但一路上记者未发现一处有烧油菜杆的现象。“往年这个时候到处都冒烟,”潜江市禁烧办一人士说,“这得益于去年开始,湖北全省开始禁烧。”
2015年是湖北省的第一个秸秆“禁烧年”。
2015年2月,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当年5月1日起,湖北省行政区域内禁止露天燃烧秸秆,终止每逢收获季田间地头烟火四起的现象。
这在全国属首创之举。“禁烧”一年,“禁烧”成绩单能否“拿得出手”?日前,湖北省环保厅环境监察总队队长蒋茂芳向长江商报记者亮出“周年考”成绩:去年湖北纳入国家考核范围的12个市(州),空气可吸入颗粒(PM10)平均浓度为102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下降8.9%;尤其是夏季,疑似火点数较往年同期相比减少82.28%,PM10浓度较往年同期下降18.9%。
“综合来看,去年湖北省‘秸秆禁烧’取得好成绩。这一变化得益于全省行政区域内禁止燃烧秸秆的‘禁令’。”蒋茂芳说,去年环保部通报湖北火点数7个,比前年同期(45个)相比下降84.4%。
对烧了几辈子秸秆的农民来说,禁烧并非易事。夏收、秋收两季,容易出现秸秆焚烧情况。蒋茂芳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虽然夏收时管住了一部分人,但当年秋季秸秆焚烧情况出现反弹。
蒋茂芳说,2015年9月中旬,湖北省环委会对火点较多且禁烧不力的孝感、荆门、仙桃三地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约谈,去年湖北省为此处理问责干部共计730余人。同时,去年秋收时节,湖北省环保厅出动5个无人机小组,巡查104架次,面积达5万多平方公里,发现火点(黑斑)659个,其中,卫星遥感监测到的火点达269个。
荆州“禁烧”立体样本
长江商报记者在乘班车前往沙市区岑河镇东寺村、八岭山镇新湾村等地途中看到,夏收已进入尾声,大多数地里已种上中稻,8月左右成熟。当提起秸秆,当地村民连忙摇头说:“现在管得紧、不让烧,我们几年都没烧过了。”
不得不说,农民的禁烧意识,和2年前探访时相比增强很多。
在八岭山镇新湾村有一个秸秆回收站站点,长江商报记者驱车10多公里来到该站点,看到仓库里堆放着100多吨经过机器打包变成整齐草垛的秸秆。收储站负责人李云告诉记者,他回收的秸秆主要供应给公安县万华板业,用于板材制造。和其他乡镇收储站不同,他主打错峰收购,在夏收、秋收的高峰期,农民自己存储晒干的秸秆,等到淡季时再送来,那时卖出的价格为每吨300-350元,比高峰期收购价格更高。
“现在这个秸秆回收站已经走上正轨,但是3年前刚开始运行的时候,并不顺利,第一年就处于亏损状态。”李云说,“2011年起,我开始尝试回收秸秆,第一年老百姓都不认可,后来尝试以更高的价格错峰收购,他们才渐渐接受,一亩田的量自己运来的话,可以赚150元左右。”
近两年,荆州大力宣传禁止焚烧秸秆,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把秸秆卖给回收站。李云说,他的收储站一天最多加工200-300吨,高峰期农民排队送秸秆来,大量秸秆堆成山,“我实在没法消化。”
“为了鼓励秸秆禁烧,荆州所有农机,如果不加装粉碎装置,不准下地干活。”荆州市禁烧办负责人陈世清说,“我们有专人在高速入口‘把关’,外地农机来荆州的,没有粉碎机的,一律请出去。”
陈世清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为了更好的推进秸秆禁烧工作,补贴政策也在逐步完善。一是对农田的补贴,按照每亩10块钱的标准直接补贴到乡镇;第二是对秸秆收储的补贴,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收储站,一次性补贴20万元,另外每年财政按收储一吨秸秆补贴10块钱的标准来补贴;第三个是对农机处的补贴,凡是加装切割装置的农机具,按照购置价格的30%进行补贴。很多乡镇除了严格执行政府的秸秆禁烧政策,还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出台鼓励措施。
今年,荆州采用“地空一体”的方式来围剿秸秆焚烧。5月17日下午,一架载有禁烧巡查人员的小型通用飞机在沙市机场起飞,在空中巡查秸秆焚烧情况。通过航拍,精准记录巡查时发现的秸秆焚烧火点和黑斑坐标。
自5月1日以来,荆州实行24小时值班制,每天出动1323个督查组、35280个巡查组在田边地头巡查,对秸秆焚烧现象严防死守。同时,荆州市禁烧办启用载人飞机、无人机在空中侦查秸秆焚烧现象。
陈世清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2015年夏季,荆州中心城区1700平方公里基本实现零火点,仅县市出现零星火点86个(黑斑面积4.86亩),万亩耕地火点数为0.12个;秋季,荆州市督查发现秸秆焚烧火点101个,万亩耕地火点数为0.14个,查实黑斑面积886.74亩,占荆州市秋季农作物种植总面积(607万亩)的0.146‰。
荆州空气质量也在随之改善,2015年优良天数为219天,同比增长25.9%;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了67.4%。
湖北力争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5%
今年,湖北省环委会出台《湖北省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年度考核办法(试行)》,领导干部监管不力将被问责。出现因大面积焚烧秸秆引起的大气污染事件或因秸秆抛河引起饮用水源污染事件的地区,将直接被计为0分,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批评。今后,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地区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进行问责。结果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节能环保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资金项目挂钩,对排名靠前的市(州)给予适当倾斜。
湖北省环境监察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对露天焚烧秸秆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而这一罚款金额较之往年翻10倍以上。
目前,秸秆禁烧重“堵”轻“疏”,各地还基本停留在以“堵”为主的阶段,秸秆处理的源头减量、综合利用的办法不多、渠道不广,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率低。面对这一情况,湖北省提出,未来要就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疏、堵”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在部分地区试行,成熟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逐步实现从“不敢烧、不能烧”到“不愿烧”的转变。
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甄建桥介绍,湖北省耕地面积3892万亩,每年各类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约3680万吨,可收集的秸秆资源量约3300万吨。据初步统计,“十二五”以来,湖北省年均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约2650万吨,综合利用率约80%,肥料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占到大头,其中肥料化利用占秸秆总量的36.3%、能源化利用占31%;其他方面,饲料化利用占8%、基料化利用占1.2%、工业原料化利用占5%。而从地域上看,江汉平原地区秸秆利用率较高,在80%以上,而鄂北岗地利用率较低。
湖北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表示,今年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1642万亩,秸秆总量537万吨,综合利用率92%,同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油菜种植面积1877万亩,秸秆总量521万吨,综合利用率70%,同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根据湖北省人大《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到2020年,湖北省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5%以上,建成较为完备的秸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化利用的产业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