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亿文化消费缺口如何补?

19.11.2015  19:56

文化部门发布的一份文化消费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文化实际消费规模与潜在消费规模间的缺口超3万亿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前不久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文化产业发展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提振文化消费市场,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文化消费两大矛盾凸显

一段时间以来,文化产业促进措施密集出台,中国文化市场不乏亮点:

7月上映的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惊艳四方,国内外反响不俗;《捉妖记》票房突破24亿元,成为国内真人与动漫结合的成功探索;“互联网+”概念吹响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集结号,近两年来十几家中小动漫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

文化产业小步快跑趋势显现,但文化消费领域两对矛盾不能忽视。

由文化部门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报告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为1万亿左右,缺口超3万亿元。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2014年这一缺口也达1378亿元。中国社科院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产值比上升至3.48%,而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率却下降到2.20%。

文化消费两大矛盾降低了公众文化消费的“满足感”。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评价当前国内大众消费潮流时表示:“跟一般的物质性消费相比,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仍然是偏弱的、不积极的。

要先找准“供给侧”症结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一般占居民总消费的20%至30%,而我国2014年这一数据仅为10.6%。一边是巨大的文化产业财政投入,一边是“不温不火”的文化消费市场,“不等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哪些文化消费症结应当被破除?

——“软件故障”,精品文化“内核”缺失。《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主编王国华认为,欧美国家文化产业发达,凭借的是个性化内容、高科技呈现和成熟的运作模式,其中最根本的还是优质的内容供给。专家认为,精品文化不足、草根文创量少、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创新动力不足,仍然是困扰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之一。

——“硬件错位”,重复建设,唯GDP现象仍存。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主任陈建瑜估计,目前100多个影视城中,仅10%能够良性运转,其余大多“吃不饱”或亏损。一些文化基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因同质化重复建设、研发活力不强,长期依靠当地政府“输血”,生存举步维艰。

——“系统失灵”,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中国社科院研究显示,以电视剧生产和消费为例,目前仅北京市就有影视制作机构2000多家,但每年生产的上万集电视剧中只有一半能在电视台播出。

破解,渠道与服务两手抓

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

专家认为,创新文化市场机制,让市场资源有更便捷、更高效的配置渠道;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更多群体享受到优质文化产品,将是未来文化产业改革的两大关键。与此同时,抓住主要矛盾,分类促进文化消费是重点。

我国文化发展应该切实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不出现‘结构性过剩’,又不存在‘实质性短缺’,形成供给需求之间协调增长的良好关系。”魏鹏举等专家表示。

补齐短板、兜好底线,提振文化消费需求,不但需要筑牢基础,还需要在品质上下功夫。

不少专家认为,借助新业态,“泛文化产业”相关的地域壁垒、行业壁垒、部门壁垒将被进一步打破,文化产品流动将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