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七星台蔬菜”品牌 七星台打造宜昌“菜篮子”

15.10.2015  10:55

  “我已经等了两天了,还是没收满货。”9月26日,记者在枝江市七星台镇鸭子口村的通村公路上,偶遇来自河北唐山的菜老板卢伟,他一脸沮丧。

  “这满地不都是菜吗?怎么收不满?”记者疑惑。

  “我们地里的菜,95%以上都是被预订了的。没有预订的菜老板,一般很难短时间内把要的货收齐。”鸭子口村党支部书记伍道钦解释。

  “通过几年的培育,‘七星台蔬菜’的牌子有点名气了!”陪同记者采访的七星台镇镇长王林林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你刚才看到了,路边停的这三四十辆车,都是外地来拉菜的!

  从诞生、发展到壮大,时至今日,“七星台蔬菜”这个近几年崛起的蔬菜品牌,不仅是农户发家致富的金钥匙,而且已成为享誉四方的“金字招牌”。

  在镇域经济竞相转型发展的今天,“七星台蔬菜”的品牌之路有何借鉴意义?近日,记者深入七星台田间地头,探寻这块“金字招牌”的炼成之秘。

  “”字当头,棉农转身成菜农

  七星台是传统农业大镇,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农业。在传统农业遭遇发展“瓶颈”之后,如何转型发展?

  “在多方考察和长时间考量之后,我们果断抉择:把蔬菜种植作为转型发展的抓手。”七星台镇党委书记李敏华说。

  没有种菜经验,如何种出好菜?四赴山东,学寿光学东营。走出去学艺,请专家进来授课。一年多后,七星台蔬菜种得有模有样。率先学种菜的十多个农民,也因菜而富。“能致富,就是榜样。不用做工作,当地棉农在两年时间内全部‘转身’成了菜农。”王林林说。

  一起而上,种菜的规模上来了。但,新问题也随之凸显:质量如何保证?

  “”字当头,种菜也要规范化

  大规模种菜,产量上来了,但质量能否跟上?

  一直致力推行蔬菜种植的李敏华,在2013年的一次镇干部大会上,他向与会者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其实,李敏华的担心不无道理:少数刚学种菜的菜农,见虫就打药,而且剂量偏大,一不小心就造成了蔬菜药物残留超标。“刚刚起步的七星台蔬菜,不能因质量问题而坏了名声!”李敏华和镇班子成员果断决策——全镇推行规范化种菜:种子由信誉好的种子公司提供,若售卖假种子、劣种子一律赔偿,并取消经营资格;蔬菜禁用、限用农药,一律不准售卖,违者重罚;分发《种菜手册》,菜农“照册种菜”,保证质量;成立蔬菜合作社,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种植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种菜模式……“除了上级监管,菜农也自发监管。”七星台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黄军介绍,为了严把蔬菜品质关,该镇首创“联户联保”管理模式,即每10户确定为一个组织单元,互相监督农药使用,一旦某个农户的某种蔬菜发生质量检测问题,将殃及10户菜农的蔬菜销售。

  多“”齐下,不合格蔬菜源头被堵上。

   ”字当头,质量巡查不含糊

  “源头虽然堵住了,但必须还要有严格的监管手段。”一直视蔬菜质量为头等大事的李敏华说,这个手段必须“”,要有说服力。

  随后,该镇成立了蔬菜质量监管中心,由十多人组成的监管队伍,每天穿行田间地头,指导菜农识虫认病、对症用药。一旦发现不规范用药,立即严查严处。

  巡查之外,让数据“说话”,无疑是另外最有说服力的手段之一。于是,该镇又投资了十多万元,成立了蔬菜检测室,每天抽检蔬菜单品20个以上。检测报告,除了送达菜农、镇领导班子成员外,还须贴在村委会的公示栏上,让菜农人人知道自己的蔬菜质量情况。

  效果,立即显现出来:近半年的抽检报告显示,无一例农残超标。

  “”字当头,齐心协力塑品牌

  蔬菜质量有了保障,但品牌如何塑造?

  简单登个记、注个册,品牌就有了?显然,没那么简单。

  走出去,是方法之一。七星台镇通过引导批发市场、龙头企业、营销大户等流通主体,进军宜昌、武汉、“北上广”等大中城市,宣传“七星台蔬菜”。

  织网络,是另一法宝。七星台镇通过广泛开展农超对接、蔬菜进社区等活动,让消费者认识“七星台蔬菜”,逐步构建遍布省内外的蔬菜销售网络,真正实现靠品牌闯市场、靠品牌提高效益。“我们还想举办‘蔬菜文化节’等活动,借助现代传媒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七星台蔬菜’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李敏华说,七星台蔬菜不仅要叫响宜昌,还要叫响湖北,甚至叫响全国。

  目前,七星台已有茄子、苦瓜、黄瓜、白萝卜、大蒜5个蔬菜品种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七星台镇也被列入全省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蔬菜,已成为七星台转型发展的一条路径。

  蔬菜,已成为七星台塑造影响力的一张名片。

  蔬菜之路,七星台越走越快,越走越宽,永不停歇!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