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嘉耕:舞笔飞天,翰墨逐梦

30.07.2015  12:23
图为丁嘉耕央视讲书法

  他的书法五次登上神州飞船,随天空一号翱翔太空,被誉为“天宫墨宝”;他的书法在北京地铁展出15月之久,登上中央电视塔身,有数亿人次观看,被称为“首都的文化风景”;他的书法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联合国和各国政要,故宫、卢浮宫永久收藏,被冠之“国家礼品”;他题笔书匾,热心公益;做客央视,风光无限;他是丁嘉耕,北京市书协副主席,解放军总后勤部大校……,他最喜欢的称呼是:书法家。

  在解放军的高级机关工作,最初许多同事并不知道身边居然有一位书法大家。他从不在上班时间练习书法,但他的业余时间除了加班外,全都给了书法。他爱好文学、摄影、美术,但为了书法,全都放弃了,他从不打牌、应酬、聊天、喝茶,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练书法。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开明的领导为他专门设立了创作室。他的书法师承二王,取法魏晋,兼及元明,追求完美,注定他的人生将永远“在路上”。

  母爱:让他走上书法之路

  丁嘉耕出生在江苏盐城东台农村,家贫至一年只能吃一个鸡蛋。外公是一位私塾先生,一笔字闻名乡里。丁嘉耕的父亲希望儿子能懂点艺术,象他一样会拉二胡。母亲则让儿子学书法,四岁的丁嘉耕觉得练书法太枯燥,母亲对他说,你写一千个字,我奖励你一个鸡蛋。为了那个鸡蛋,丁嘉耕逐渐走上了书法之路。

  在丁嘉耕心中,母亲是他走上书法之道的引路人。在他家中珍藏着一方端砚,那是1976年他入伍时母亲送给儿子的礼物。每当看到这方砚台,丁嘉耕就想起她的母亲。母亲在镇上开个裁缝店,给人做一条裤子只收两毛钱,而母亲为儿子买下这方砚台竟花了660元钱,那是要做三千多条裤子才换来的钱啊!得知儿子要去当兵的那些日子,母亲没日没夜地揽活做衣服,每天睡不到两小时,手和脚都冻肿了……

  登车启程那天,母亲一大早从镇上赶到新兵出发地,将一个包了又包、裹了又裹的东西送给儿子说:“嘉耕,快拿上,娘知道你用得着。

  在的记忆里一直珍藏着母亲那含辛茹苦的背影和那双期待的眼神:“母亲积劳成疾,75岁得了不治之症,在她老人家弥留之际,紧紧抓住儿子的手,摇了摇,一直没有松开……”入伍将近四十载,调动十多次,每次搬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这方砚台,什么都可以丢弃,维独它离不了,成了“护身之宝”。离开大陈岛时,风大浪高,生怕丢了这方砚,把它紧紧的揣在怀里。几十年来他不知换了多少砚,可母亲送给他的这方砚台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丁嘉耕说,只要看见砚台,就想起母亲,那方小小的砚台包含着多少母亲的爱与期待。

  如今,已成为国内顶尖书法家的丁嘉耕还日日练字不辍,每天从他工作室扔出去的废纸至少有一大麻袋。丁嘉耕说,砚台后总感觉有双眼睛在看着他,让他时时不敢懈怠。

  “三顾茅庐”拜师

  丁嘉耕来到祖国的边疆大陈岛当兵。当时文革已快结束,中华大地书法热开始复苏。虽然在遥远的海防边疆,但生活枯燥的海军战士们训练之余,都喜爱书法,丁嘉耕更是其中的皎皎者。每当出海巡航归来,舰艇停泊在岸边。烈日当头,大伙儿进舱午休,他便悄悄地来到甲板上,顶着五六十度的火烤一般的高温,挥汗如雨地苦练书法。太阳烤焦了他的皮肤,洗澡时脱了一层皮,战士们戏称“蝉脱壳”;台风袭来的日子,官兵们就上岛住进坑道里,没有阳光的空间是孤寂难熬的。一盏马灯下,他挥毫泼墨,唐诗宋词汉赋,伟人名句辞章,犹如阵阵清风饱含着丝丝墨香,吹拂、浸润着官兵们的心扉。

  丁嘉耕越来越喜爱书法,可到哪去求一位名师呢?很快就有了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

  那是1980年的春天的一天,当时还在浙江大陈岛服役的丁嘉耕已经在当地军中小有名气了,一个偶尔的机会他出差杭州,就想向书坛泰斗、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求教书法。年届八旬的沙老体弱多病,足不出户,谢绝一切来客。他叩响沙老的门时,沙老的太太闻声开门,当丁嘉耕要求见沙老时,沙老的太太说:“沙老近日病重,恕不会客,等身体好了再见”。说着就从客房里拿了一张印有沙老行书作品的印刷品送给丁嘉耕,太太连道再见,迈着蹒跚的步履,送他出门。

  同年夏天,丁嘉耕又一次来到沙老的住处。沙老的一位研究生热情地接待了他,圆满周到地回答了丁嘉耕提出的所有问题。当丁嘉耕提出要请教沙老时,这位研究生照旧重复着沙太太的话:“沙老病重,不能会客。”两次足至沙门檐下而未见沙老,心里郁郁寡欢。丁嘉耕把这件事告诉了浙江省著名的书法家李文宽,李文宽问他:“你带作品没有?”“没有。”丁嘉耕感到他的字哪能见沙老。“错了,你应当带作品去求教,否则沙老将你当成求字的不速之客了。”丁嘉耕恍然大悟。

  这年秋天,他精心创作了十余幅不同书体的作品,又一次来到沙老家中,沙太太又重复春天说的那几句话,丁嘉耕给她打开了自己的作品,沙太太是位颇有造诣的女书法家,她见到丁嘉耕的字,眼前一亮,有些激动的说:“你写的米字功力不浅,且有灵气,我这就拿给沙老看。”躺在病榻上的沙老看了丁嘉耕的作品,艰难地下了床,站在卧室的门前向丁嘉耕招手让他进来,他凝视丁嘉耕,眼前这位小伙子,英俊潇洒,血气方刚。沙老用一枝狼毫小楷笔,在一张淡黄色仿古信笺上,一点一画的指导着丁嘉耕在书法上存在的问题,他同时称赞丁嘉耕的字:“师古能化,陈中出新,典雅秀劲,擒纵有度”。并鼓励他“坚持数年,定有大成。”沙老不知疲倦地和他一谈就是3小时,并当场为丁嘉耕挥毫作书。从此,丁嘉耕成了沙老家的常客,并被沙老接纳为弟子。

  德才兼备学做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丁嘉耕被选调到北京人才济济的军委总部工作。对于一个在书法艺术上有追求人来说,北京是个好地方。但丁嘉耕有自己的原则,工作上“八小时内拚命干,八小时外作奉献。”上班时间,他一门心思处理公务,决不去想练书法的事,做到“眼勤、手勤、腿勤”,首长交办的事马上落实,决不拖延,白天没有处理完的工作,晚上必须继续干

  ,熬通宵是常有的事。他朋友多,但朋友们都知道,不要随便请他吃饭,他一般不参加这样的应酬。

  工作之余,他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书法,丁嘉耕的儿子说:“打我记事起,我看到的都是爸爸几乎整天熬夜写字、写文章的背影。我和我妈都一致评价,爸爸无论是人品、事业、才能、外貌,都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丁嘉耕以优异成绩先后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专业大专、本科班深造,成为我国书法学界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欧阳中石教授的学生。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坚持攻读完48门书法专业课程,得到启功、沈鹏、刘炳森、张海、李铎等书法大家的指教和欧阳中石先生的面授机宜。他的书法理论与实践都有了质的飞跃,完成了从一个书法爱好者变成一个书法家的飞跃。

  记者问丁嘉耕对书法老师教的哪句话印象最深,他说沙孟海老师和欧阳中石老师说过同一句话:“书如其人”。沙老常用柳公权那句话教育弟子:“心正则笔正”。丁嘉耕在做人上,谦谦君子风度,处处以诚待人,以义为上,爱别人胜过爱自己。他说,书法是抒情的艺术,艺术家的学识、修养、情感、心态无法避免地通过书法线条语汇表现到书法作品中去。每幅书法作品都是书法家心灵曝光。丁嘉耕以岳飞和秦桧这一忠一奸为例讲述书与人的关系。二人当时都是书法大家,就从字来讲,秦桧的字还要好一些,但现在岳飞的字在神州大地八方流传,秦桧的字却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消亡,唯有在声讨奸臣的故纸堆里,才能找到他的名字。因此他认为,当好一个书法家,只有德艺双馨才能行得正,走得远。

  记得九十年代,丁嘉耕已崭露头角,在全国的多项书法大赛中获奖。一位朋友对他说,你已出名,不用每天再那么辛苦的练字了,以后就每天在家写字收钱,一辈子都花不完。可他告诫自己要“坐得往冷板凳,十年二十年绝不动摇。”谢绝招摇和漂浮,他开始潜心攻读书法课程,日日研帖不殆,其汗水入池续墨,青丝落纸化字,磨砺使毫峰吐烟,灵悟教苦心升华……终于,6年后他又从寂寞中走出来,露出峥嵘大气象——他的三部书法专集一经问世,书坛一片惊呼。丁嘉耕一幅作品在香港拍出的底价是1400万港元,实际拍出价格大大高于这个,可他分文不取。丁嘉耕说:人有人格,艺有艺格。人格的最高标准没有止境,艺格更是终生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观乎丁嘉耕的字,雄厚奔放,通体率真。果真字如其人!总参少将潘洪亮在文章中写道:我爱嘉耕,更因为他人品照人,艺术家往往又是做人的典范,这已为无数成功者所证实。嘉耕亦如此。他的人品与其书品如出一辙。他做事极具信心,行为执着:他为人坦白率真,热情诚挚;他处世旷达澹泊,爱憎分明无遮,颇具君子风、贤士达。有的什么家,一旦成名,便高居云端,仿佛顿时身上就长出仙风道骨,人也变得清玄古怪,从此朋友求不得,凡人近不得。嘉耕刚不然,他永远保持那各率真与诚挚、旷达与洒脱。他的家成天就象招待所,南来北往的朋友不断,大事小事能帮则帮,他的字有求必应,爱者卷了就走。他的人格象水晶般剔透,从里到外,一览无余,与其交往,你永不需要在心理上设防,不管与其倾心畅怀,与君一席话,可以洗清你的闲愁烦绪,爽身大快。我与嘉耕交好二十年来,深知其情其性。

  《百草园》杂志总编辑,通过一篇来稿认识了丁嘉耕,双方书信往来引为知已:“我有一个朋友想去北京看病,当他知道消息后,马上让我把朋友的病历资料寄给他,他收到后,就跑医院联系,咨询名医。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中医研究所等单位都留下了他的脚印。那时候我的朋友心情很低落,嘉耕便常打电话鼓励他要有信心,不要放弃,并催促他尽快到北京看病。嘉耕发现我的朋友久没去北京,以为他经费上有困难,便说在经济上可以资助他,治病要紧。今年5月,我陪朋友去了北京,嘉耕到机场接我们。他那铿锵有力的步代,透出当代军人的英武气韵;他那握过枪又舞动笔杆的手,接过我的行李就往肩上放。我和我的朋友顿时感到有一种忘年交般的亲切和温暖。

  总编辑说:“在北京和他相处的时间里,每每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走过来,心里就感到很踏实。他奔走于许多人之间,尽力为大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日常生活中他跟普通人一样,看不出是著名书法家,也没有大军官的架子,为人谦和、坦诚、乐善好施,一些同事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找他聊聊。他每出一本书,总是恭恭敬敬地签上名赠与许多人,其中多数是战士。从他那开朗豪爽的性格中,从他那浑厚、爽朗的谈笑声中,你会把凡世间的一切不快与哀愁忘却,眼前耀亮一团光辉。这就是我与他交往多年的最大收获。

  受另一位老师欧阳中石的影响,丁嘉耕认为,书法家首先应当是学问家,书法创作是书法家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精彩的书法总是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形影不离。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不一定能写出精彩的书法,而精彩的书法必须有博大精深的文化,重技巧轻文化的倾向只能使书法艺术走向肤浅和浮躁。他广泛涉猎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美学等多个学科,使自己厚积薄发,成为国内顶尖书法家之一。

  上天入地直击心灵的书法

  2013年6月,丁嘉耕的两幅书法作品搭载“神舟十号”返回地球。这两幅作品随“天宫一号”绕地飞行近万圈,堪称史无前例的“太空长征”。此前,他已有多幅书法作品搭载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航天飞船飞越太空,成为中国航天飞向太空的“国家名片”。

  他搭载“天宫一号”的书法作品是《复兴之路》等两首诗文,形制为横幅手卷。为创作这两幅书法作品,丁嘉耕遍寻京城,从100多种宣纸中,选出质量最高、重量最轻、韧性最好的创作用纸,最后选定国产某超薄生宣。两幅作品是从他创作的20多幅作品中遴选而出的。丁嘉耕透露,为了写这两幅字,他把自己关在创作室里写了15天,写了几十遍,每次出来时全身都汗湿透了,丁嘉耕说,这幅作品上万笔,没有一笔是懈怠的,都是全身心去写的。这两幅作品回来后,国家博物馆想组织一场拍卖会,以亿元价格拍卖收藏,被拒绝了。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经过中国书协层层推荐出来的,代表了部队的一个方面,不应该参加这样的活动。现在这两幅作品还在国家军事博物馆收藏。丁嘉耕回忆:每一次的作品搭载神州飞船,他都要精心创作,写上几十遍,最后挑选一个。记得第一次登上神州七号飞船时有一个作品一千多字,一次写完要几个小时,有一笔不满意就得重写,那真是挥汗如雨。

  记者询问为什么丁嘉耕的作品总能被神州飞船制造方选中,与他的工作有没有关系,他摇摇头,透露了自己为什么总能在全国优秀的书法家中脱颖而出的三大优势:一,作品本身的优势,字写得好。第二,题材优势,搭载飞船的作品千万不能写唐诗宋词,因为那个时代已经与我们这个时代完全不同,和航天毫无关系,有的书法家不懂这个道理,肯定失败。而丁嘉耕多写歌颂军队现代化建设或与航天有关系的题材。三,重量优势。神州飞船搭载的重量有限,他选的多是最轻的生宣,其中搭载神七的两幅作品才56克。

  其实丁嘉耕的作品不仅上天,还入地。早在2007年,丁嘉耕作品搭乘神州七号飞船上天时,北京地铁的各地铁站里,135幅书法正在展出,15个月的展出,有2亿人次观看了他的书法。

  在丁嘉耕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幅照片,这是2013年9月6日,在乌克兰基辅语言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将丁嘉耕书法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该学院。

  其实早在2012年,丁嘉耕书法作为国家礼品中国广播代表团馈赠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副秘书长接受馈赠。

  丁嘉耕认为,艺术源自百姓,来自生活,书法艺术不光是阳春白雪,还要让普通老百姓也能看懂、接受。2006年以来,丁嘉耕书法在北京昆玉河畔西三环中央电视塔东侧以及紫竹路展示书法8幅。是首都在内环线展示书法第一人,他的书法遍布北京海淀、朝阳、西城、东城等八大城区。另有书法十余幅刻石于北京千灵山风景区等。北京奥运会期间,丁嘉耕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向来自世界200多国家的来宾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各国媒体图文并茂的予以报道。被誉为中国首都的一道文化风景。图为丁嘉耕书法出现在北京内环线上

  丁嘉耕书法,在线条粗细变化下,是心灵所感觉到的世界的变化。丁嘉耕讲课时经常引用毕加索名言:“我不是画猫的本身,我画它的微笑。”猫的本身是死的,而猫的微笑却是可以画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感受。在这个读图时代,书法艺术背后的韵味更显其价值。

  苦练成就艺高

  回顾40多年的书法学习历程,丁嘉耕说:“我没有抄过一尺的近路,下的是笨功夫,一个字一个字练,一本帖一本帖啃。别人用来打牌、下棋、唱歌、跳舞的娱乐时间,我用来学习书法。”为了练好一个字,最多的一次他练了五百遍。

  丁嘉耕对业余时间有着严格的计划,绝不会随意浪费。丁嘉耕的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有计划,如果有一天时间耽误了,第二天不睡觉也要补回来。晚上读书一个小时,研究书法一个小时,雷打不动。至于电视、网络,除了解新闻,他一律远离。最要好的同事朋友,一年只能吃一次饭,并且规定一个半小时,过了时间就走。

  对于业余时间的利用,他认为,一个人本领大小主要是业余时间的比拼。“业余时间抓住了,你就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业余时间失去了,也许会碌碌一生。”丁嘉耕的付出获得大师们不约而同的点赞。

  第三届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评丁嘉耕书法:“捃碑纳帖,取博汇典,气势恢宏,老辣苍劲,出唐入晋,绚丽多姿。

  第三届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刘艺点评:“既有六朝碑刻的震撼力,又有北宋帖学的感染力;既有‘骏马朔风漠北’那风雨如磐的壮美,又有‘杏花春雨江南’那似水柔情的优美;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放,又有‘寒蝉凄泣’的婉约。

  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市书协主席林岫评:“取法臻乎上,驰毫雅且新。

  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评:“碑帖兼容,沉着痛快,儒雅秀逸,风格独特,多有创意,富有贵族气息。

  第四届中国书协副主席张飙评:“吸取金文的高古,消化汉隶的宽博,在两汉之上探二王堂奥,下采苏、黄意气,力学唐宋,博涉明清王铎、傅山等诸家。其功力深厚老道,书卷气很浓。其楷书妍美流便、含文包质,气息古厚,有庙堂气象。其小楷取法东晋,下及元明,方劲典雅,遒丽逸致,有墓志的风骨和晋人的神韵。其行草在审美格调上既有六朝碑版的博大开阔、沉雄狂放的一面,也有王家书风的宁静自适、淡泊萧散的一面;既有赳赳雄气,也有文质彬彬,在厚重的历史传承中营造贵族氛围。其哲学观、美学观、史学观皆从纸面墨间流淌出来!

  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省书协主席朱关田给书法八个字:“虚实相生,气韵高逸。

  中国书协副主席、上海市书协主席周慧珺在评文中写道:在30年书法实践中,得其米家真传。但他忠“”而反“”,在立“”中破“”,打进“”的内核,又冲出“”的壁垒,这是创新型书法家的基本品格。

  现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对书法高度概括为四个字:“思逸神超。”准确地道出书法的大气和神韵。

  已故著名社会学家、国学大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生前曾评价书法:“有大象、大学、大气、,所以会有大成。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记者只是摘要了大师们点评的关键几句,许多大师们在其后的文章中都说了,从字可以看出来,这都是数十年的苦功夫才练出来的。

  在艺术的追求上,丁嘉耕推崇王国维的三重境界之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丁嘉耕:第一句写的是预期,里面或许包含着天资和机遇;第二句写的是勤奋、青春、汗水和智慧都凝聚在这两个字眼里;第三句写的是成功,成功之于勤奋者,总会在不经意间沐浴喜悦的光辉!只要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就一定会成功。

  大道无疆

  记者网上查到,现在丁嘉耕的字每平尺的价格在两万元。可以说,他可以轻易获得巨额的财富,但他显然不在意这些。给朋友们写写字他很愿意,给寺庙、学校、公益活动免费写字他也很愿意,但一些公司、会所、店面向他求字很难。丁嘉耕沉浸在他的书法世界里,艺术不允许有太多的铜臭味。

  他说:书法创作有时能让他发狂。拿起笔,一个个字,飞絮般地以各种形态飘散在他的脑际,有时像不明飞行物,呼啸而来,闪着奇特的光芒,变幻着各种形态,令他有一丝恐惧,且满腔惊喜。有时像一列列操练的方队,变幻着阵势,披荆斩棘、夹雷携电,隆隆驶来,这便使他想到兵法所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由此运用到书法之中,极有异曲同工之妙!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书法,正因为情随人异,人随情异,展示出丰富的情感世界,也正因如此,才能出现那么多的流派和字体。而美与意境是作者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大道无疆。一个恰逢蓬勃之年、事业如日中天的书坛英才,以昂扬的创作激情掀起情感的波澜,舞笔飞天,翰墨逐梦,这个梦会让他的脚步永不停歇。

  附:丁嘉耕书法获奖成果

  近些年,丁嘉耕在获奖和参展方面主要有。1988年获国际书法+比赛“神农奖”。1990年获全国诗书画大赛书法一等奖。 1989年入选中国百位名人书法赴新加坡展。1991年入选全军书法观摩展。 1992年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金牌奖,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展、中国书法赴日本展。1993年入选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1994年入选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并获优赏奖、全军书法获奖作品展。1996年入选世界华人书画名家作品展,1999年在国际书法展中被评为最高荣誉奖。

  作品和艺术生平已载于《世界名人录》(美国1999年版)、《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优秀人才大典》(香港1998年版)、《世界书画名家辞海》、《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1996年中国国际书画篆刻家年鉴》、《世界华人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华人物辞海》、《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第二卷、《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第二卷、《中国文艺家传集》第四部、《中国当代美术家书法家汉英辞典》、《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当代创业英才辞典》、《中华书画金石家大辞典》第一卷、《中国专家大辞典》、《当代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博览》、《世界书画家经典》丛书B卷等60余部辞典。1998年,还被收入法国总统希拉克题签的《世界名人艺术大典》第一卷。

  其作品多次被全国各地刻碑、收藏、发表以及收入专集。先后为安徽亳州革命史碑林、温州灵溪河滨公园等风景点题写碑匾。1999年,应故宫之邀为中华佛教城题写牌匾“国之瑰宝”,后用24K纯金制作成巨幅匾额悬挂于中华佛教城中央大厅。有31幅书法被中南海、中国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作品曾在国内外40余家报刊发表506幅。收入《世界当代书画家作品集》、《中国书法全集》、《全国历届一等奖获得者书法精品集》、《全国第五届书法作品集》、《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展览作品集》、《全军书法作品集》、《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国名家书画集》等数十部专集。

  其艺术荣誉有:1997年,被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世界书画家协会、比利时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等16个国家艺术团体联合评定,被授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1998年被国际书画篆刻家资格评定委员会授予“国际书画篆刻艺术名人”称号。湖北手机报(记者 刘胜)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