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出三峡 青山金山双丰收
近年来,重庆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努力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取得了良好效果。图为长江在两岸青山中蜿蜒前行。梁光毕摄
经济日报4月10日讯 (记者丁士 冉瑞成 吴陆牧)在长江经济带中负有保护三峡库区环境重任的重庆市,近年来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优先保护环境,出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翼齐飞的喜人局面。2015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通过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田园”五大环保行动,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持续下降,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峡库区重庆段的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从38%提高到了49%。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认为,重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全局。重庆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召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
三峡库区重庆段占库区总库容的80%以上。为了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五个决不能”的生态保护底线: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金山银山;决不能以牺牲未来发展为代价谋取当期增长和眼前利益;决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代价获取表面的繁荣;决不能对环保突出问题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对苗头性问题疏忽大意、无动于衷。
为此,库区奉节县关闭了2000多个煤矿、煤窑,并对43公里长江岸线和5条一级支流的两岸进行了2500多平方公里的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达65%;丰都县在重庆市率先建立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实现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忠县正全力推进库区清漂及垃圾污水处理、库区两岸地质灾害防治等保护长江“七件事”,库区清漂率达100%,辖区内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达65%……
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王声斌告诉记者,重庆正在重点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和森林经营工程,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努力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同时,在地处三峡库区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采取加大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力度,增加载绿量,使水系涵养整体形成“山、水、田、林、湖”的修复和保护综合体系。
重庆市环保局副巡视员曹巨辉介绍说,着眼于三峡库区生态修复,重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1万项水污染防治项目,治理水土流失8560多平方公里,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环保机构全覆盖。
此外,重庆还加快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设立规模为10亿元的全国第一支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保领域;二是成立重庆资源与环境交易所,建立统一的污水、垃圾、废气排放权指标交易平台;三是成立重庆环保投资公司,采用‘PPP+投行’模式,获得银行授信150亿元,推动全市乡镇污水处理‘投、建、管、运’一体化。”曹巨辉说。
重庆还在全市科学划分五大功能区域,实施差异化的环境保护政策,尤其是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着重强化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和武陵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红线管控区监管制度,禁止建设可能破坏生态涵养与保护功能的项目。
“绿色”“循环”“低碳”已经成为重庆产业发展新方向。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国智说,当前,重庆正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切实减轻环境压力和负荷。
记者了解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重庆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着力点。“十三五”时期,重庆将进一步健全资源总量管理、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生态保护成效与生态补偿挂钩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