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调研催生小农水建设的“春天”
枣阳市境内岗地面积大、土质差,是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这种自然条件导致境内旱象频现,枣阳市成了“旱包子”上的“旱尖子”。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世纪 50年代至 90年代,枣阳市先后建成很多水库、堰塘、电灌站、机井等水利设施,形成以大、中、小型水库(泵站)为核心,以小型水库(泵站)和堰塘、垱坝为基础的灌溉网系,有效灌溉面积 110万亩。但小型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由于运行年久失修,损毁严重,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且迫在眉睫。为给枣阳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2012年年初,刚成立的枣阳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把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工作调研活动列为监督工作的开局要务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扎实,务求实效,有力地推动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向前发展”目标要求。
为此,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由人大常委会主任、分管副主任挂帅,办公室、农工委、研究室具体承担的调研组,我亦是其中一员。2012年 2月16日至 19日,调研组利用 4天筛选并调研有代表性的鹿头、王城、吴店、七方 4个镇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调研组分别深入各镇实地察看,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各镇分管负责人的汇报,广泛征求基层人大代表、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4天时间,调研组每位成员的工作笔记本都记得满满的。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调研组结束了此次活动。
调研结束后,我和农工委的同事一起归纳梳理调研内容,撰写了一份长达6000字的《关于枣阳市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详细分析小型农田水利现状,指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调研报告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后,以市人大常委会文件形式迅速向市人民政府反馈了6个方面 46条意见、建议。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建议,4月 26日,市长、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主持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会,对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建议进行研究部署,提出强化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效益;强化支农资金整合,为小农水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等具体措施,有效激活了全市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此后,市人大常委会对市人民政府落实意见、建议情况,又进行持续跟踪督办,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这次调研活动虽然已经过去2年多,但至今很多人记忆犹新,甚至有人评价说:“这是枣阳市新一届人大常委会的开局之作、经典之作!”作为参与和见证者之一,我亦至今为之感慨。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二线”、“摆设”、“橡皮图章”,但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逐步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使命,积极履职、敢担当、勇作为的事实,无声地严肃回击了这种错误地观点。同时,就是在一项项决定、决议、意见和建议不打折扣的落实中,充分展示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为”、“有位”、“有威”的时代风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走过 60年风雨历程,尽管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我们相信,在今后生动的实践中,一定会进一步得到完善,在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能够更好地展示魅力、释放正能量。(枣阳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曲向阳)
责任编辑:丁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