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要让儿子知道:这座城市很多好心人帮助过他

25.09.2014  12:23

  图为:看着小昌裕一天天长大,卢永琴觉得自己对孩子越来越难以割舍

  楚天金报讯(文/本报记者王大鹏 图/本报记者曹大鹏)905路公交车途经34个站点,全程68公里,单程用时近2小时。对江夏的卢永琴母子来说,这条公交线路承载着这个家庭全部的希望,一天来回4个小时的奔波,是一场和病魔旷日持久的抗争。

  卢永琴2岁多的儿子小昌裕可谓磨难重重:他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食道闭锁、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耳聋、肺炎等多种疾病。今年8月小昌裕又被检查出患有脑瘫,每天需要在汉口一家医院做康复训练。

  母子俩因此成为905路公交车的常客。得知母子的遭遇,江夏区公交公司送来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张可以免费乘坐两年的905路公交的爱心卡。

   命途多舛 儿子快3岁还不会走路

  9月18日,烟雨蒙蒙,刚从医院出来的卢永琴怀里抱着2岁多的儿子彭昌裕。初见记者时,满脸天真的孩子正不住挥舞双手,试图挣脱双耳上的人工耳蜗。卢永琴不住为孩子将耳蜗戴好。她的头发凌乱,神情却充满喜悦。“周一时,医生通知孩子做康复训练。”卢永琴说,半个多月来,自己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小昌裕接踵而至的疾病让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濒临崩溃,孩子患肺炎时,卢永琴找朋友借了600元,连住院押金都不够,只好在门诊将就着治。为了照看孩子,夫妻俩几乎不能工作,生活全靠每月1000多元的低保收入,粮油甚至一度靠卢永琴娘家人接济。“孩子1岁时只有十几斤,到现在快3岁了还不会走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茁壮成长,卢永琴心里很不是滋味。

  今年8月,得知汉口按摩医院设有市残联对儿童脑瘫2万元的专项救助资金,卢永琴踏上给孩子治疗脑瘫的路。

   不言放弃 母亲带脑瘫儿艰难求治

  孩子的康复训练安排在每天下午3时40分。为了及时赶到,每天中午1时,卢永琴吃完午饭后,就会抱着孩子来905路公交始发站坐车。4时康复训练结束,母子俩又返回江夏。晚上6时赶到家里,凉锅冷灶,卢永琴又得为一家人做饭。这几乎就是她的一天。

  上公交车前,卢永琴会给孩子把尿。在来回近4个小时的公交车上,小昌裕总会站在母亲腿上,兴奋地望着外面的风景,疲惫的卢永琴则会趁机打个盹,偶尔她也会给孩子指下黄鹤楼,指下长江上的船,这是她唯一感到幸福的时刻。

  多少次,卢永琴也想过放弃。亲戚朋友劝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说病孩子会拖垮这个家庭。好几次,卢永琴夫妻俩计划先将孩子送去福利院,等挣些钱了再抱回来。可这一想法遭到了福利院的劝阻,理由是孩子可能会被其他父母领养。

  在去医院做脑瘫康复训练前,卢永琴自己学着给孩子做按摩。令她欣喜的是,孩子自己也学着用小手在胳臂上做按摩。“这说明孩子的智商没有问题。”每次说到这里,卢永琴脸上总掠过一丝微笑。她发现只要教给孩子一些动作,他都能很快学会。“这只是身体上的残疾,我尽我的最大可能,不管什么事我都愿意去做,为了治好这个孩子。